
近期幾起蘿蔔崗位事件 民意反彈強烈
中國社會近期發生的幾起蘿蔔崗位事件,引起輿論軒然大波,很值得關注。
廣東清遠一公安局招收女輔警,結果入職條件卻要求會打羽球,還要得過獎。網民瞬間炸裂,紛紛表示羽球和輔警到底有什麼關係?還有人直接硬核批評:是不是三圍也要符合達標?回應的網民也很絕:領導早已親自測量過。
山西長治一家政府公立醫院招收行政後勤崗位,結果卻列明要1996年1月以後出生,而且必須畢業於播音主持專業。這讓很多人大為不解:一個行政後勤崗位,為何要跟播音主持專業掛鉤,而且還把年齡限制得那麼死?
不遑多讓的還有甘肅天水,招收一個體育老師,列了100多字的限定性條件,從戶籍、到畢業院校、曾經的參賽類別和得獎名次等。網民戲稱:這哪裡是招人的公文,根本是尋人啟事。
很顯然,這些蘿蔔崗位事件在中國已經不是孤案。蘿蔔崗位案例之所以成為熱點,就是因為量身定製的條款稀奇古怪,幾乎和用人崗位條件本身完全不沾邊,是公開的特權,挑戰大眾智商。
滋生腐敗裙帶 恐引起「報復性躺平」
蘿蔔崗位問題其實存在許久,它絕不是單純的人事制度中的公平議題這麼簡單。如果蘿蔔崗位現象不斷蔓延,會導致裙帶與腐敗的產生,加大階層對立,最終結果是中國社會有可能陷入報復性躺平和螺旋式官民矛盾的衝突中。
很多蘿蔔崗位的產生,其實是利益交換的結果。這種利益通常是四種不同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金錢利益,譬如給用人單位負責人送錢、送禮。第二種類型,是崗位職務的互換,例如甲幫助乙的孩子取得某單位的職務;乙幫助甲的孩子取得某單位的職務,這是職務含權量的利益交換。第三個類型,是讓自己的子女或親戚在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單位、部門獲得工作機會,形成權力和公共資源的世襲化。這種情況在某些政府部門(例如公安)、大型國企、銀行,特別突出,狀況就是老子退休了,兒子繼續為人民服務。最後一種可能性,就是給某個官員的小三、情人或相關利益關係,提供職務崗位。
這比當年「我爸是李剛」的公安局長衙內還要可惡。因為李剛的兒子是紈绔子弟,民眾對他的仇恨和厭惡,是對特權蠻橫的批判。但蘿蔔崗位則是將特權擴大化、公開化、合法化、加乘化。蘿蔔崗位招收到的人,完全是在一個並不正當的「關係」當中。這種關係不是用才華和能力堆積的,甚至還不如晚清中國的捐官(捐錢當官),而是完全用利益、血緣和交換來建構的。這種關係結構,將加劇公權力結構的腐敗。中國電視劇《為了一句話》中,老戲骨李雪健一句廣為人知的台詞堪稱對這種「關係」有深刻詮釋:「你不拿,我怎麼拿;我不拿,上面的耿專員怎麼拿;耿專員不拿,你我怎麼進步啊!」
由於這種關係排除掉了能力,因此這會造成中國公職人員群體內部的分化。透過嚴苛公務員考試進場的,和關係戶之間,勢必為晉升和資源分配形成衝突,則普通公務員階層將有可能形成一種冷漠和躺平。因為蘿蔔崗位關係戶將「公家」徹底變成了「自家」。在這個「自家」結構中,普通公務員只是打工者。
而民間階層的憤怒反彈將更加大。因為蘿蔔崗位的人拉低了政府的公共服務素質、效率和形象。這些都與民眾日常息息相關。他們缺乏真正的為民服務精神,只會混吃等死、白拿工資。長此以往,中國青年人將可能更加以鄙夷態度看待和審視官場,普通民眾更是可能會以報復性躺平的方式來生活。所謂報復性躺平,就是盡量減少社會消費和競爭,使得社會活力下降,政府財政進入乾涸狀態。這本是當初躺平出現的原因之一。
「蘿蔔崗位」之殤 摧毀中國青年人的未來與希望
蘿蔔崗位的確是一種病毒,這種病毒是以血液和性傳播的,以特權階層的貪婪為宿主。
當前的中國社會像一個硬幣。一面是中國社會遍地開花的內卷;硬幣的另一面,是憤懣不平的中國青年人走上了個性、躺平的疏離之路。他們試圖用各種方式遠離這個社會框架,而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社會框架,來滿足每天的生活。
今天的中國,青年人不再嘲弄生活平庸,而是把它當成美德。因為蘿蔔崗位的存在,讓公平、公正、公開成為了笑話。再回首2025年的數百萬考研大軍,《一路生花》的浪漫旋律,卻難掩才德之士被特權階層輕慢的傷痕。如果中國未來是建立在裙帶關係所維繫的公共結構之上,那普通中國人的希望又在何處?
這是一種比隱形腐敗更加赤裸裸的惡。隱形腐敗尚且畏懼道德和公眾的譴責。但「蘿蔔崗位」不僅讓昔日「寒門出貴子」的希望成為泡影,更是用公開的方式讓庶民學子寒窗十年的努力最後死在了「內定」的高牆之下,對普通人民而言,這是明目張膽的嘲弄和羞辱,會讓中國社會失去活力,也會摧毀中國青年人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