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1千億美元,引起台灣半導體競爭力流失等質疑。對此,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米勒(Chris Miller)今天(11日)回應中央廣播電臺訪問時分析,台積電擴大赴美除了是需求驅動之外,也與美國的關鍵利害關係人致力推動多元化生產基地有關,他並認為,這項投資有助台積電鞏固在晶片產業的核心地位,更可在這個可能變得複雜的時刻,進一步穩固台美關係。
台積電宣布擴大對美投資,包括3座晶圓廠、2座先進封裝廠、1座研發中心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6日回台隨即與賴清德總統在總統府召開記者會,由魏哲家說明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的主因是基於客戶需求,尤其AI(人工智慧)需求龐大,即便算入加碼在美建的3座晶圓廠,還有今年要在台推動的11個產線建置,都無法滿足需求,他並強調,台積電在台投資不但不受影響,還要加速推進,且台灣研發中心是真正的研發中心,負責研發次世代先進製程,而美國研發中心則是在產線上協助做改良。
儘管魏哲家與賴總統親上火線,國內部分人士仍對於台積電核心技術,台灣半導體競爭力流失有所疑慮,並成為近期政治攻防的議題。
以晶片戰爭一書爬梳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享譽全球的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國際歷史教授米勒,接受央廣越洋書面訪問,分析此次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的背後考量。他指出,市場需求確實是重要的驅動力,但與此同時,在美國的關鍵利害關係人,也正推動設立多元化的生產基地,因為在美國有許多台積電的重要客戶,這也是原因之一。
而從台灣的角度出發,米勒認為,這項投資將促進台積電在晶片產業的核心地位,強化與主要客戶的關係,還有助於管理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此外,這項投資能在當前情況可能變得複雜的時刻,進一步穩固台美關係。
至於台積電此舉是否削弱台灣半導體競爭力,米勒重申,這反而是透過加強與主要客戶,也就是美系客戶之間的連結,進而更加鞏固台積電的角色。
針對有分析認為,台積電在美生產會受到不同工作文化、較高的成本等挑戰,米勒則說,當前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已經表態,希望協助解決晶片業者在美國面臨的挑戰,包括許可證與勞動成本等問題,儘管這些問題並不容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