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國粹主義:追比世界文明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將民主共和的理想帶入了傳統專制深厚久長的華夏甚至東方世界。他與他的革命夥伴們,例如楊衢雲、章太炎、黃興、朱執信等人,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創立興中會、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並經過一次次的挫敗與再起,最終建立了中華民國,開啟了亞洲及華人世界民主政治的新篇章。
緬懷國父及先烈先賢革命創國之前言往行,絕不能將其追求弱小民族自決、自立的民族主義扭曲為排外與強權的國粹主義。這樣的解讀不但偏頗,甚至可能帶來危險。事實上,在國父與先烈先賢們的革命事蹟中,東西方世界文明一直是他們師法、結盟的對象。國父求學時,恰恰是在英國治理的香港,看到了同樣身處華夏文化,香港的法治、秩序、文明與自由獨樹一幟;英屬香港因而成為了他革命思想啟蒙的發源地。在英國,孫中山豐富了他的革命思想,也因為英國的良善與文明,清廷跨境綁架國父的惡行在英國朝野和輿論的干預下而未能得逞。
在東洋日本,他與日本朝野建立了深厚友誼。無日本,則無中華民國之誕生。在台北大直的國民革命忠烈祠,日本人山田良政的牌位和事蹟陳列其中。他參加了1900年惠州起義,是外國為共和革命犧牲第一人。那個年代,很多日本義士參加了孫文的革命大業。宮崎滔天、梅屋莊吉、萱野長知、頭山滿以及犬養毅首相等等,都是中華民國開國大業中不能忽略的東洋友盟之士。
孫中山將of the people 翻譯為民有;將by the people 翻譯為民治;將for the people 翻譯為民享。這幾個來自美國的政治學概念成為中文,顯現出他與美國深厚的淵源。他十多歲前往夏威夷。後來又在美國大陸募款和宣傳革命。辛亥革命爆發時,他身處美國。居住了9年左右時間的美國可以說是他革命歲月中最為重要的地方,成為他實踐革命理想、思考共和藍圖的重要典範。
孫中山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沒有墨守陳規,而是追比世界文明與潮流,以自己的奮鬥精神,在這些國家贏得了讚譽。與文明結盟、與文明相伴,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因此,他的政治哲學和革命精神應該被完整地理解,而不是片面地強調國粹、國族等排外面向,從而忽視了他革命生平的普世精髓。
民主的本質:人性與尊嚴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並未戀棧權位,而是主動讓位。然而專制勢力並未消失,帝制的兩度復辟、不同勢力之間征戰導致的政權更迭、外來侵略以及革命浪潮,讓民主共和的實現困難重重。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礎。孫中山的政治理念核心,是對「人性」與「尊嚴」的尊重。他所追求的民主,並非單純的選舉制度或政治架構,而是基於對人的價值的承認。他認為,只有當人民的尊嚴受到尊重,政治才有格局,社會才能進步。所以,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改善民生,是他對文明社會的嚮往。
自古官吏多欺民。孫中山在《民權主義》第六講中特別強調人民選舉、罷免官吏的重要性:「現在新式的方法,除了選舉權之外,第二個就是罷免權,人民有了這個權,便有拉回來的力。這兩個權是管理官吏的,人民有了這兩個權,對於政府之中的一切官吏, 一面可以放出去,一面又可以調回來,來去都可以從人民的自由,這好比是新式的機器,一推一拉都可以由機器的自動。」孫中山以機器的推和拉,來比喻公職人員的選舉和罷免。這成為他直接民權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警惕圖騰主義:勿讓紀念淪為崇拜
百年來,孫中山的形象逐漸被塑造成「圖騰」。他的遺像曾掛滿大街小巷,他的名字被用於各種政治宣傳和道路。他似乎給很多人留下了政治遺產。或許在現實中,兩岸許多打著孫中山旗號的政治力量,往往只記得他的口號與畫像,卻忽略了他的核心思想。然而,這樣的紀念方式,是否真正繼承了他的理念?
圖騰主義的危險,在於將一個歷史人物去人性化、去生活化,變成一個抽離了血肉的被崇拜偶像,從而無法真正學習、也無法真正進行反思。孫中山是充滿俠客氣息的革命家,他不是完美無缺的神,而是一個有個性、有成功、也有失敗的人。對孫中山的真正紀念,不應是對他個人形象的膜拜,而是對他的思想進行深入探討與比較。
孫中山的革命理念,應該是活的,而非死的,非僵化的。凝視孫中山時,應該思考:今天的社會是否真正實現了真正的民權與民生、威脅民權自由的因素有哪些?一些人是否仍在重蹈圖騰主義的覆轍,把「中山思想」變成一種空洞的口號,而忽略了它的實質?
紀念孫中山,應當回歸他客觀的民主精神,而不是迷信他的個人形象。真正的紀念,是要繼承他的思想精髓,推動自由、民主與社會公正的實現,而不僅僅是在他的誕辰或逝世日掛上遺像、舉行儀式。若要讓孫中山的精神在未來社會發揚光大,而不僅僅是一個被崇拜的畫板和符號,則應當以理性主義的態度來回望這位革命家的一生,並持續推動他未竟的民主理想,讓民主與民權在全體華人社會不再只是口號,而是現實可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