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滿20周年之際,賴總統於今(13)日國安會議後隨即發表的談話中,直指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並針對台灣當前所面對的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提出17項積極因應措施。顯示出台灣國安戰略由過去的「被動防守」轉成當前的「主動反制」。本文謹對賴總統此次談話的背景、主要內容、目的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等面向進行評析。
背景分析:多元化統戰與內部危機
當前中國對台統戰策略的深化,體現在間諜活動升級、文化界統戰深化,以及透過身分認同操作,來遂行分裂台灣內部團結的目的;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吸收台灣現退役軍人組織間諜網絡,以及軍隊滲透案例的頻傳,已對國家安全構成直接威脅。此外,台灣內部出現的「疑美」、「疑軍」情緒,更凸顯台灣在認知戰與社會內部團結上的危機。因此,賴政府必須展現強烈回應的決心,回應國家安全、民意期待與防衛固守的急迫需求。
主要內容:賴政府的明確戰略回應
賴總統談話首次明確稱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並宣布將推動17項積極反制措施,反映出政府已明確從原有較為模糊的立場,走向清晰的戰略定位。主要內容略以:一則是,提高國家安全意識,認清中國「融合發展」背後的統戰意圖;二則是,嚴格管理公職人員持有中國相關身分證件,全面清查公務員赴中國交流情況;三則是,管控中國人士來台交流,推動交流去政治化、去風險化;四則是,明確定位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強化防諜及反滲透措施。
賴總統指示有關單位,未來應加強管控中國人士來台交流,推動交流去政治化、去風險化。圖為獨派團體抗議雙城論壇,高喊「沒有平等、拒絕統戰」等口號 。資料畫面:劉玉秋 攝
目的解讀:內外部團結的戰略布局
賴清德總統此次談話的主要目的:一是在內部,凝聚政治與社會共識,透過明確指示行政、國防、軍法、教育等部門落實具體政策,強化政府執行效率,有效整合政府機構力量,並回應國內對政府積極防衛需求的呼聲,以化解及反制國內的疑美、疑軍氛圍,維持內部團結及對外戰略一致性;二是對外,展現台灣堅決抵禦中國侵蝕的態度,凸顯台灣堅守民主自由價值的決心,藉此強化國際形象,獲取美、日等民主陣營的戰略支持,進一步鞏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地位。
兩岸影響:從模糊妥協到實質對抗
賴總統明確將中國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標誌著兩岸關係從原有的冷和平狀態,進一步轉入實質對抗階段,短期內將導致兩岸緊張情勢升溫,甚至不排除出現局部衝突的風險。此外,台灣此舉將會引發中國強烈反彈,官方交流與非官方交流都將面臨停滯風險,惟中國實際採取軍事行動與其他強烈反制措施的可能性,將會受限於國際環境及自身內部軍力、經濟與政治問題而徒呼負負。另一方面,賴政府此舉也有效地強化台灣的國際形象,讓國際社會更清楚認識台灣抗拒中國壓迫的堅定立場,尤其是在美中競爭加劇、美日同盟強化的背景下,台灣透過戰略清晰化將自身定位為民主陣營的主要成員,將有助於增加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形成有效制衡中國「融合發展」策略的重要屏障。
兩岸關係展望:短期對抗與長期對峙
從短期來看,賴政府的戰略調整提高了台海局勢升溫甚至局部軍事摩擦的風險,但此一衝突風險將受美日「介入」因素所抑制;就長期來看,兩岸關係將進入一個持久對峙狀態,而中國內部對賴政府的敵對性「認知戰」將提升力度,進一步降低雙方官方溝通與交流的可能性。儘管如此,台灣透過明確將中國定位為敵對勢力,反而將有效爭取國際社會更堅定的支持,鞏固自己堅守民主與自由價值的國際形象,有利於在未來中美戰略博弈中,確保台灣自身的安全與戰略空間。
結論:明確化戰略之必要性與挑戰
賴總統國安會後的談話是因應中國威脅升級下必然的戰略轉向,旨在凝聚內外共識,並明確向國際展示台灣的立場與決心;然而,這一戰略清晰化也將伴隨著台海緊張局勢的升溫,甚至提高短期風險。但從長遠看,這一強硬舉措將成為台灣有效抵禦中國滲透策略、凝聚內部團結以及鞏固國際支持的重要關鍵與支柱,並有望強化台灣的國際戰略地位與防衛自主能力,形成有效制衡中國的戰略優勢。
延伸閱讀
總統:面對威權 與民主國家肩並肩發揮嚇阻力量
國軍涉共諜案頻傳 賴總統宣布恢復軍法審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