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希斯羅機場(Heathrow)不僅是英國規模最大的機場,也是歐洲最繁忙的國際機場,3月21日因為提供機場電力的變電所發生大火,史無前例關閉整座機場超過20小時,來自全球各地1300多個航班,數十萬名旅客行程受到影響,火災原因至今不明,需要深入調查,機場龜速的應變惹怒旅客與航空公司,成為各界笑柄,英國的國際形象更因此事件嚴重蒙羞。
3月20日晚上11點23分,消防隊接到報案,位在希斯羅機場北方的國家電網公司(National Grid)North Hyde變電所發生火災,2萬5000公升的冷卻油起火,火勢猛烈,消防人員直到21日上午6點28分才控制住火勢。
初步調查非人為縱火,也非恐怖份子惡意破壞,英國能源部已下令立即進行緊急調查,但初步結果最快也要6個星期才會出爐。
希斯羅機場過去曾經因為冰島火山爆發等天然災害暫停營運,但從未全面關閉幾乎一整天,這次關閉是因為變電所失火,造成機場停電,作業全部停擺,曝露英國重要基礎施設長期欠缺投資更新,不堪一擊,加上苟安心態,等到爆發危機才應急解決,實為自食惡果。
2023年「國家基礎設施委員會」已建議當時的保守黨政府,必須對包括通訊、水力、交通運輸及能源等重要的基礎設施,設立嚴格的應變規定,2024年底並將具體建議交給工黨政府,但政府始終沒有採取行動。
希斯羅機場面積龐大,每天使用的電力相當於一個城市的量,卻只有一個變電所提供整座機場所需要的電力,不幸的是,這次大火燒壞變電所的變壓器,國家電網無法及時提供備用電力,鄰近的民宅也受害。
希斯羅機場本身的備用電力,火災停電後確有啟動,但能量不足以恢復整個機場的運作,加上重新啟動機場內的各種系統需要時間,最後決定關閉機場。當時空中已有多架飛機從世界各地正在飛往倫敦途中,包括台灣的華航班機,被迫折返原機場,或是降落在其它機場,空中與地面交通一片混亂,許多旅客進退不得。
希斯羅機場每天運輸的不僅是各國乘客,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是英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維持順暢運作是營運的根本要素,單一電源的設計明顯是嚴重瑕疵,早就應該有另一個電力來源,但建造新的電廠投資金額龐大,業者認為發生斷電的可能性低,遲遲不願投資,大禍臨頭再來想辦法,苟且心態十分可議。
英國曾引領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維多利亞時期建造的基礎設施,曾是大英帝國的驕傲,許多100多年歷史的設備至今仍在使用,但早已經不起時代劇變的考驗。當年保守黨首相佘契爾夫人將鐵路、水力、電力等公共事業私有化,未見市場化競爭為人民帶來的正面效益,只見每年這些私人企業為謀利不斷調高票價和費用,服務品質卻未見提昇,平民百姓是最大受害者。
希斯羅機場關閉一天,估計至少損失2600萬美元,乘客向航空公司求償、航空公司支付滯留旅客的住宿等費用等,該由誰買單?
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領導的工黨政府,一再強調經濟成長是執政首要任務,希斯羅機場關閉事件非同小可,已重挫英國的國家信譽,動搖投資人的信心,若不再痛定思痛,大刀闊斧改革,昔日帝國留下的榮光,只怕將更快速黯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