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3月底出訪格陵蘭,傳達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想要擁有這塊丹麥自治領土的看法,加上川普放話不排除以武力達成目標,使得原已緊張的三邊關係火上添油。然而,川普之所以對這座位於北極圈的世界最大島嶼勢在必得,其實背後具有重要的北極戰略考量。
范斯訪格陵蘭 火上澆油加劇緊張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以來,一再堅稱基於國際安全考量,需要擁有格陵蘭這塊丹麥自治領土,並且不排除使用武力達成目標。身為川普政策的強力捍衛者,副總統范斯在3月底出訪位於格陵蘭的美軍皮圖菲克太空基地(Pituffik Space Base)時,不但呼籲格陵蘭考慮接受美國領導,也批評丹麥在保護這座北極島嶼上「失職」,加劇了三方原已緊張的關係。
事實上,川普早在第一次執政時就曾想買下格陵蘭,但遭到丹麥拒絕。如今他舊事重提,背後當然有著對稀土資源、經濟利益、航道運輸等各面向的考量。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北極圈的戰略部署,因為強權國家早已視北極為兵家必爭之地,中國與俄羅斯的活躍表現,使格陵蘭成為美、中、俄爭奪影響力的地緣政治熱點。
最短攻擊距離 北極兵家必爭之地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蕭翔認為,川普此舉其來有自。劉蕭翔說:『(原音)川普政府要取得格林蘭基本上是建立在1個假設上,就是說俄羅斯會從北極攻擊美國,那事實上,這個可能性早在冷戰期間就存在了,因為從北極這個點到北半球各地都是最短的距離,那假如說俄羅斯要從北極攻擊美國的話,其實格陵蘭這條路線用飛彈攻擊的話是最短的距離,這也是為什麼川普政府要取得格林蘭的目的。事實上,美國在格陵蘭已經有軍事基地,也就是說在飛彈防禦還有監控上,能夠發揮它的作用跟戰略優勢,那這個布局其實在冷戰期間就已經存在。』
至於川普在歐洲關係緊張之際,派出范斯出訪「火上加油」、甚至遭到丹麥嚴詞抨擊美國是「不請自來」、造成「令人無法接受的壓力」,其實也有背後的考量。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王宏仁就認為,范斯訪問格陵蘭具有多重目的,川普此舉並非蓄意挑釁。
川普上任百日 承諾不是隨便說說
王宏仁說:『(原音)現在有1個時間緊迫點,是因為川普大概4月29號要上任100天,我覺得他會有1個動機希望讓選民知道說他對於每一個他競選的承諾都有關注到。100天之內能完成的東西事實上是有限的,可至少他讓選民知道說,他是有在履行他的承諾。那另一方面,也讓丹麥或格陵蘭知道說他對這個事情是認真的,不是隨隨便便開玩笑,只是選舉上面的語言。我覺得他們現在是非常認真有在考慮,最後結果是比較重要的,我覺得各種手段他都可以運用。』
的確,北極地區地緣政治競爭日益激烈,就連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都表示,川普是真心想要拿下格陵蘭。俄中兩國對北極地區深耕已久,俄羅斯最北端、鄰近北極的納古爾斯科耶空軍基地(Nagurskoye),擁有可攜帶核彈頭的戰略轟炸機,而俄羅斯的核潛艇也在北極海域巡邏,甚至還有數量超前的核動力破冰船隊,將克里姆林宮的力量投射到整個地區。
劍指俄中 川普對格陵蘭勢在必得
至於在中國方面,劉蕭翔說:『(原音)談到中國的北極戰略,過去中國有發布白皮書說它是近北極國家,其實中國應該來講並不是北極國家,所以說它只能依附在俄羅斯,這也是它為什麼會提出要跟俄羅斯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嚴格來說,如果說就北極戰略,當然戰略方面不只是軍事,還有經濟各個面向,坦白講,美國現在是處於落後的局面,那美國如果可以取得格陵蘭的話,自然有助於彌補它跟中俄之間的差距,但你要說逆轉的話,可能這個還不至於。』
考量到北極的重要性,川普想要拿下格陵蘭確實符合美國利益,特別是烏克蘭戰爭加劇俄羅斯對中國依賴,可能深化中俄在北極的合作。劉蕭翔分析,美國在格陵蘭設有軍事基地,具有早期預警,飛彈防禦還有監控北極活動的作用,並已融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更大防禦架構,因此川普拿國際安全當理由,不如解讀為他希望強化美國在北極的軍事存在、確保美國在北極的戰略利益。
川普對格陵蘭的勢在必得並非癡人說夢,而且他也不需要真的「買下它」、或甚至訴諸武力的手段。王宏仁說:『(原音)我覺得他真正就是他最後取得格林蘭的這個可能性,我覺得還是存在的,就是說有可能透過外交施壓的方式,現在關稅的方式,讓丹麥政府甚至利用軟硬皆施的方式,跟格陵蘭島說我會重新開發你們這邊的這些各種的礦藏資源,然後也會給予格陵蘭島上面的居民更好的這個福利的措施等等之類的,我覺得軟硬皆施的方式,硬的部分針對丹麥,然後軟的部分針對格陵蘭島,所以未嘗不可能,他最後會在有步驟的這個方式情況之下取得格陵蘭,我覺得這個也是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