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軍新的調薪方案自4月起實施,主要加薪對象為基層戰鬥部隊官兵。學者就認為,這次加薪只是針對目前國軍人力流失,最嚴重的部分進行「止血」。但除了加薪,如何減少戰鬥部隊的工作壓力也是關鍵,由於面對中共威脅,戰訓本務不可廢馳,因此可從暫緩擴編後備旅,減少支援人力方向著手。
賴清德總統3月宣布國軍薪資調整方案,包括志願役及戰鬥部隊加給都有調升,並於4月起正式實施。然而相關規劃提出後,由於加薪對象主要針對連級以下的年輕戰鬥部隊官士兵,其他志願役官兵調升幅度相較起來並不高,也引發外界的異音。
對此國防院學者蘇紫雲認為,本次加薪應是由軍方及政府,在考量目前人事費用預算裕度下,所提出的調薪方案。目的其實是為了拉平國軍與民間薪資水準的差距,尤其針對一般戰鬥部隊的人力流失,要達到「止血」效果。
蘇紫雲說明,世界各已開發國家多有軍隊招募困難的狀況,這是因少子化等人口結構性問題影響。目前國軍戰鬥部隊不只招募困難,甚至已有的人才也在快速流失,因此本次調薪才著重在「年輕」的一線官兵。蘇紫雲說:『(原音)台灣少子化現象特別嚴重,不只部隊遇到這樣狀況,甚至連很多大學都退場,這凸顯出人口結構性問題;調薪至少有助於先減緩基層官兵退伍的狀況、增加誘因。』
淡大戰略所兼任教授揭仲則認為,過往後勤與戰鬥部隊的薪資僅差新台幣3、5千元,的確會讓官兵寧可選擇後勤,而不願去野戰部隊。如今拉開薪資差距,將有效提高人才加入的誘因。
但揭仲也點出,基層戰鬥部隊人力快速流失,另一個最大原因其實是業務量過於繁重。近期不但戰備演訓增加,未來國軍還要接裝15種以上的新式主戰裝備,再加上因應恢復一年期義務役,要充實、復編後備旅,這些幹部都會從戰鬥部隊中調派。揭仲說:『(原音)國防部要想辦法減少戰鬥部隊的負擔。隨著中共的進逼,戰訓要減少不容易,但像是各縣市後備旅的大幅擴充,應該要先暫緩。因為繼續從戰鬥部隊抽調人力到後備旅,讓戰鬥部隊的編現比降的非常低,就有點本末倒置。』
至於是否應檢討提高其他類別的勤務加給?揭仲認為,總體國軍薪資還是要拉高,不然人才流失,與民間搶人的狀況一樣會發生。既然總統已宣布國防預算要提升至GDP的3%,絕對有足夠的人事預算裕度,幫整體國軍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