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推播熱門報導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Indonesian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Tagalog Bahasa Melayu Українська

詩人李魁賢追思紀念會 李遠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

2025-04-06 17:22(05-05 01:25更新)
撰稿編輯:江昭倫
文化部長李遠(右)6日出席「愛是我的信仰-李魁賢追思紀念會」,並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其兒子李斯棐(左)代表受贈。(文化部提供)
圖片來源:其他
文化部長李遠(右)6日出席「愛是我的信仰-李魁賢追思紀念會」,並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其兒子李斯棐(左)代表受贈。(文化部提供)

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知名詩人李魁賢於1月15日辭世,享壽87歲。文化部長李遠6日出席「愛是我的信仰-李魁賢追思紀念會」,並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其兒子李斯棐代表受贈。李遠表示,李魁賢畢生從事新詩創作與翻譯,以詩這個世界共通的語言,為台灣打造一條通往世界的詩路,其推動台灣文學不懈的熱情與奉獻,將永存於台灣這片土地上。

「水來自源頭會流向出口,水要不斷地流,就會變成溪、變成河,最後變成寬闊的大海」,李斯棐在追思會上以父親曾說過的話提到,回顧父親一生熱愛藝文創作,也熱愛台灣這塊土地,憑藉著水牛的精神,承繼先人留下文化的種子不斷耕耘,希望文化能夠在台灣遍地開花。

包括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校長王錫福、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陳瑩芳、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淇瀁、文學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鄭烱明、笠詩刊總編輯李昌憲、秀威資訊總經理宋政坤等都出席追思會,且不約而同提及李魁賢在工作、出版、文學運動、國際交流等的深遠影響,「詩人用詩發出的力量,是對人類的愛,希望我們社會能夠更加友善、更加有愛」。

李魁賢早期詩作帶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後期增強批判性、諷刺性。詩作充滿對土地、人類與世界的深情,兼具本土性與世界觀,詩集《黃昏時刻》為國際詩壇所悉,2002年起三度被印度國際詩人協會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其以本土立場所寫的詩評也廣為人知,主張「詩人是天生的在野代言人」,並致力於翻譯德國文學,尤其對重要的德語詩人里爾克的翻譯與研究,對台灣詩壇影響深遠。

此外,李魁賢2016年創辦「淡水福爾摩莎國際詩歌節」,持續推動迄今將邁入第10年,每年邀請國內外詩人,在淡水進行國際詩歌交流,讓台灣與世界詩壇接軌,都有助提升台灣文學的國際能見度。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