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陸續爆發共諜滲透及洩密案,從國軍現退役將領、國會助理、政黨黨工,甚至總統府幕僚也相繼捲入其中,在國安防線上,面臨嚴峻考驗。學者表示,中國長期對我方進行滲透統戰,形成一種「混合干預」結構性威脅,除了重建台灣人敵我意識外,更應強化資安、審視敵我意識與建立國家認同,防堵國安漏洞。
近年來,有關中國滲透與共諜案頻傳,滲透範圍不僅涵蓋了國軍現退役將領、國會助理、政黨黨工,甚至總統府幕僚也相繼捲入案件,令台灣國安防線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面對中國統戰威脅,民進黨團也呼籲,立法院朝野應正視共諜滲透問題,加速推動國安相關法規,全面擴大國安法制、資通電信安全等層面的審查密度,強化滲透防線,建構國家安全網。
共軍滲透策略 從過去歷史沿革到現代技術無所不在
政治大學國發所所長黃兆年表示,中共滲透策略既具歷史連續性,也與當代科技手段相輔相成。他指出,中共採取的是典型的「混合干預」模式,不僅利用傳統情報人員滲透政府部門,還結合網路駭客、虛假資訊與心理戰,藉由利益交換拉攏台灣內部協力者,達到掌握或操縱機密資料的目的。
臺灣智庫諮詢委員張國城也提到,從歷史上看,即使在過去國民黨與共產黨兩黨分治之初,許多高階將領也曾因間諜問題而影響國家決策,近期更因為科技與資通電訊的快速發展,使得防範滲透更是現代資訊技術的挑戰。
資訊戰與通訊洩密成攻防關鍵 應強化國安、資安防線
張國城強調,在現代社會的國安防衛戰爭中,資訊與資通訊安全應是最前線的防禦措施。他強調,現行共諜作案多半依賴技術手段,即便是無意洩密也可能因資訊安全漏洞,在無意見就使機敏資料外洩,張國城說:『(原音)一個就是科技的偵查手段,因為共諜要傳遞資訊或者是情報,或者是跟中方聯繫,還是需要透過各種手段,這些手段能夠偵測出來,然後我們自己資訊資安或決策過程,減少被動洩密的可能,我想這點是很重要的,譬如說你現在這個談話都被竊聽了,還是這個資安都出現漏洞,縱使沒有人賣國也是主動向中方提供訊息,訊息就外流了。』
黃兆年也認為,中國統戰滲透策略延伸至政治系統,鎖定的目標特別是「行政部門與執政黨內部」,較可能接觸到國安機敏資料的單位,可能透過利益交換手段培養協力者,協助蒐集中共所需的資訊,尤其聚焦統戰、輿論戰及滲透操作等相關領域,黃兆年說:『(原音)包括之前也都曾經大家關注過,有關網路駭客的問題,他其實就是想要駭進,不管是政府部門或者是一些科技部門,取得有關國安或商業情報,所以我想也不意外的一個情況,就是說他會針對執政部門 可能是政府、可能是執政黨來去佈建間諜,等於說透過某種利益交換,希望這些在執政黨內部的協力者,可以幫忙蒐集北京所需要,尤其跟國家安全有關,跟統戰宣傳滲透,這些有關的資訊。』
建立安全審查與強化國安修法 能否防堵國安漏洞?
在台海緊張情勢升溫與共諜案頻傳下,民進黨團15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朝野應加速修訂「國安十法」,涵蓋《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港澳條例》、《國籍法》、《國家安全法》、《陸海空軍刑法》、《反滲透法》、《中華民國刑法》、《資通安全管理法》、《通訊保障監察法》以及《國家情報工作法》等,全面擴大國安法制密度,強化滲透防線,構築國家安全網;另外,民進黨立委亦提案建立,國會助理分級審查機制,確保涉及國家安全機敏資料不外洩。
對此,張國城認為,強化國安法制在任何國家中,都是對於叛國洩密行為有嚴厲約束,台灣亦無理由對國家安全犯罪者過於寬容。不過,對於國會助理建立安全審查機制,張國城則持保留態度。他分析,國會助理多為臨時聘用、未具公務員身分,若納入安全查核,恐將耗費大量行政與人力成本,且難以實質防範。他並提醒,若由執政黨主導對在野黨助理進行查核,恐引發政治監控疑慮,在當前朝野互信極低的態勢下,更不宜貿然推動。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建議,國安法規條文應更細緻規範,而非過度廣泛涵蓋,導致難以重罰,反而削減法律威嚇力。他舉例,若涉及洩露國家機密、竊取情報等行為,應予以重罰,但像是國安法規「發展組織」條款就過於籠統,可能造成過度限制組織交流活動,廖元豪說:『(原音)然後在台灣發展組織,所以大家常常用這一條去判刑,問題是發展組織這個詞實在是太廣了,它會包含我發展合法組織難道也要判刑嗎?因為它(國安法規)前面放得太廣,導致它後面有時候不敢把刑責放得很重,我覺得應該要寫得更細膩一點,如果你是洩密或竊取機密,或有其他不法的行動,我覺得那個要罰得很重,如果只是收人家錢來這邊成立一個什麼同鄉會,那有什麼好罰的,根本就應該除罪化。』
全面性國安防線 應重新建立敵我意識與國家認同
面對共諜案件頻傳、我方單位遭中共滲透,張國城認為,台灣在敵我意識和國家認同方面也存在顯著缺陷。他表示,當前社會對中共、共諜的行為,認知普遍模糊,加上長期以來「敵我意識薄弱」,使得台灣在面臨中方誘惑時缺乏足夠的道德與法律約束。因此,他呼籲從教育、宣傳與媒體報導等多方面著手,重塑全民對國家安全的認識,提升「防範滲透」的社會共識。
黃兆年也認為,若能透過定期舉辦反間諜教育、實戰演練以及案例分享,讓潛在的協力者真正意識到違反國安法的嚴重後果,可能有助於從根本上遏制滲透行為的發生,讓台灣人民真正意識到,「防範滲透不僅是國家安全的責任,更是維護台灣社會穩定與國家認同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