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為國人常見的慢性病,許多民眾認為沒症狀便自行停藥,反正導致症狀更加嚴重,須加重用藥。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醫師吳錦桐今天(28日)表示,治療氣喘的吸入劑藥物,其類固醇劑量為口服藥物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並不會導致全身性副作用,呼籲民眾勿自行停藥,以免控制不佳導致氣道因長期慢性發炎而變形,造成呼吸道阻塞、影響肺功能。
37歲林先生從小罹患氣喘,但平常只要無症狀出現,便未依照醫囑規律吸藥,導致經常嚴重氣喘發作跑急診,反而需要加重用藥來治療,也造成生活上諸多不便,如搬重物、運動、上樓梯皆會因支氣管攣縮而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等氣喘症狀。
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醫師吳錦桐指出,許多氣喘病患常有「惡化當症狀」、「症狀當診斷」的迷思,因為擔心吸入劑含有類固醇,沒症狀時便少吸,但其實只有長期口服大量類固醇才會導致全身性副作用,而含有類固醇的吸入劑藥物是以口將藥物吸入氣管,局部治療降低氣管慢性發炎,每日吸入類固醇藥物的劑量是口服藥物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吳錦桐強調,氣喘是慢性病,無症狀不代表沒有過敏性發炎,仍需長期使用含類固醇的吸入劑控制,才能降低發作,他呼籲氣喘病患千萬勿因無症狀而停止吸藥,否則待有症狀時需常跑急診,甚至住院插管,反而增加風險;且若長期未控制氣喘,久而久之氣道可能會因長期慢性發炎而變形,造成呼吸道阻塞,肺功能變差,後續導致呼吸系統變得脆弱。
此外,吳錦桐也分享,52歲黃小姐因喘咳、發燒住院,診斷出流感併發肺炎及氣喘,經問診發現黃小姐平日只要溫差大或梅雨季來臨,便會出現間斷性咳嗽、呼吸急促症狀,原本不以為意,直到住院診斷出氣喘才恍然大悟,之後接受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治療,幾乎不再出現間斷性咳嗽、呼吸急促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他提醒民眾勿忽視久咳不癒,若一年中反覆多次發生,甚至一咳就是2、3個月,建議就醫診斷,很有可能是氣喘作祟。
為破解民眾迷思、健全氣喘知能,國泰醫院日前舉辦世界氣喘日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氣喘控制測驗、吐氣尖峰流速測量、破解氣喘迷思衛教演講及評估氣喘諮詢等,盼透過活動強化民眾正確的氣喘觀念,並篩檢出疑似有氣喘的民眾,協助病人儘快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