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即時零售市場戰火再燃。科技巨頭京東與美團正面交鋒,引起割喉式競爭。京東不單只搶客戶、搶車手,甚至希望打破被美團壟斷的外送市場。
然而兩大巨頭的商業行為﹐在中國政府眼中,隨時又會被上綱至政治事件,甚至「外國勢力介入」⋯⋯是的,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連商業競爭都不再純粹。
京東於2025年初高調進入外賣市場,推出「京東外賣」,首年承諾「免佣金」、保障全職騎手社保,更公開挑戰美團的用工模式。此舉雖獲市場掌聲,但業內人士皆知,京東此舉不僅是商業擴張,更是向政策靠攏:在「共同富裕」的大旗下,誰表現得更像個「為人民服務」的企業,誰就多幾分護身符。
美團反應迅速,於4月中旬推出全新品牌「美團閃購」,打出「萬物30分鐘達」旗號,強調AI調度、極致效率與覆蓋廣度。雖然京東物流自恃強項,但在城市即時配送層面,美團仍佔據優勢。只是,一場應屬市場自由競爭的較量,卻因某些政治色彩的參與,逐漸變得撲朔迷離。
政府角色:監管,還是「導演」?
京東與美團競爭的過程中,中國政府並未坐視不理。相反,官方媒體與地方法規接連發聲,強調「平台責任」、「合理利潤」與「騎手權益」。在外界看來,這些監管方向理所當然;但業內心照不宣——政策之手,已悄然選邊。
坊間盛傳,部分地方政府更傾向支持京東模式。原因並非單純經濟考量,而是——京東創辦人劉強東「長期擁護主旋律」,表態明確,而美團王興曾發詩觸雷,政治傾向成疑。
更荒謬的是,部分網絡輿論甚至出現「美團背後是否有外資操控」、「京東反攻是否反映本土企業覺醒」等奇譚。當一場正常市場競爭,被導向國族對抗與「防外部勢力滲透」的敘事,我們不禁要問:到底誰在破壞中國的市場經濟?
被「國家敘事」扭曲的競爭
在正常商業邏輯下,企業為提升服務、擴展業務而競爭,原本應是市場活力的體現。但在中國,當局擁有主導輿論與調控市場的雙重權力,一旦某企業或創辦人政治立場曖昧,其市場行為便可被解讀為「挑戰制度」、「擾亂秩序」,甚至不乏上綱上線至「外部敵對勢力策動市場顛覆」。長和出售巴拿馬運河港事件,已經是一大赤裸裸的例子。
當繼續下去,推演的結局好可能是:企業不再只為消費者服務,也要學會「讀懂風向」。商業競爭的本質被稀釋,企業創新動力也被政治風險取代。原本以效率、服務、用戶體驗為核心的零售戰場,逐漸演變為一場「誰更懂迎合體制」的表演賽。
畢竟,一不小心,就會被指「無視共同富裕」、「只顧資本獲利」、「與人民站在對立面」。
在政策干預與資本博弈之間,受苦的往往是用戶與基層勞動者。一方面,為搶市場,各平台以低價搶佔消費者,但補貼結束後,價格上升與服務質量反覆難免;另一方面,騎手的社保保障仍未全面落實,大多仍處於「眾包灰色地帶」。
對於中小商家而言,平台傾斜扶持大型連鎖品牌,地推與資源投放極不對等,小商戶只能在高抽成與流量競爭中苦撐,稍有不慎便被市場淘汰。
京東與美團的競爭,看似是兩間企業的市場之爭,實則牽動著政策、社會、資本與意識形態多重角力。在這場複雜角力之下,最終勝出者,或許不單靠商業智慧,而是誰更懂「政治語言」。
有趣的是,美團背後的主要股東為中國本土巨頭騰訊,而京東則有美國零售巨擘沃爾瑪持有約9%股份。然而,在政治敘事上,京東卻更容易被定義為「愛國企業」,其進軍外賣被視為本土企業奮起直追;而美團卻時常被質疑「是否與資本過於緊密」、「是否缺乏制度認同」。
商業背後的投資結構似乎不再重要,誰貼近主旋律,誰就更接近安全區。
而當一場應屬市場自然競爭的過程,被詮釋成「保家衛國」式的敘事,當平台與平台之爭被扭曲為「愛國與外資之爭」,我們該反思的,不只是企業策略,而是整個體制是否已將市場邏輯徹底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