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熱門關鍵字
推播熱門報導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Indonesian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Tagalog Bahasa Melayu Українська

香港公立醫院變成收費站? 病得起才有資格求醫

2025-05-01 16:07(05-05 16:15更新)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香港醫院急診室收費6月起將由港幣180元增至港幣400元,普通科門診則由港幣50元上調至港幣135元。圖為香港律敦治醫院。(圖: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其他
香港醫院急診室收費6月起將由港幣180元增至港幣400元,普通科門診則由港幣50元上調至港幣135元。圖為香港律敦治醫院。(圖:維基百科)

那天看到新聞,筆者心裡一沉。香港醫院的急診室收費將由港幣180元(約720元台幣),大幅上調至港幣400元(約1600元台幣),門診也由港幣50元(約200元台幣)升至港幣135元(約540元台幣)。筆者並非感到震驚,而是一種深沉的失望——原來香港的醫療制度,最終也走到這一步。從前香港人引以為傲的「人人有病,人人有得醫」,如今竟要用「你付得起嗎?」來當門檻。

作為一位長年定居台灣的香港人,這幾年家人來台探望筆者的次數不算多,但每次帶來的消息都在告訴筆者,香港一點一滴的變化。不是巨大的天翻地覆,而是像溫水煮蛙那樣,把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對社會制度的依賴,一點點抽走。這次,連醫療這道最後的防線,也開始崩潰。

根據香港醫管局公布的計劃,從2025年6月起,急診室收費將由港幣180元增至港幣400元,普通科門診則由港幣50元上調至港幣135元。政府解釋,加價是為了反映現實成本,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濫用,讓醫療系統「更可持續」。

說得冠冕堂皇,似乎頭頭是道。但當大家細想,便會發現這些所謂「合理」的收費,其實正將醫療負擔轉嫁到最無力承擔的人身上——基層市民、小康家庭、長者與無醫保的打工者。

醫療制度不應該只問成本與效率,應該先問:「我們要怎樣對待有需要的人?」

對基層市民而言,「急症」變成「奢侈」,這合理嗎?

港幣400元,也許對中產以上的人而言,只是一餐飯的代價,但對於每日為生活奔波的基層家庭而言,那是幾天的菜錢、孩子的補習費,甚至是電費與煤氣費的總和。

大家可曾見過,一位體力勞動者因不願付出急症費用而拖延求醫,最終小病變大病?可曾聽過,老人在家中發高燒不敢去醫院,因為「都唔知醫唔醫得起(都不知道能不能負擔得起醫藥費)」?這些並非假設,而是正在香港日常生活中不斷上演的現實。

收費提高的直接後果,就是讓最需要幫助的人,變得更難求助。而更大的問題是,病情惡化後,所需要的治療反而更加昂貴、更加複雜,最終對整個醫療系統造成更大壓力。

「公立」醫院是否仍然屬於公眾?

昔日的香港,公立醫院承擔著社會安全網的角色。不論你身份、背景、收入如何,當你生病了,總有一扇門為你打開。然而現在,大家開始要問:這扇門,是否只為有錢人開啟?

政府以「合理成本」為由將醫療收費市場化,實際上就是把「公共服務」私有化、商業化。在這樣的制度邏輯下,醫院不再是救人之所,而是按價計費的服務中心。醫護不再是社會良心的守護者,而被迫成為成本控制的執行者。

如果「使用者自付」變成核心邏輯,那麼醫療是否也要步公營房屋的後塵,成為只有部分人「有能力參與」的特權?

再看看台灣與香港的差別,完全是兩種醫療制度的背影。

在台灣,筆者經常感受到一種制度背後的人性溫度。即使醫療資源緊張,收費始終維持於全民可負擔的水平。基本門診、檢查、藥費,大多不過新台幣百元出頭(即港幣三、四十元左右)。當然,台灣醫療體系並非完美,但它始終維持著一種理念:醫療是基本人權,而非奢侈消費。

香港呢?一個曾經在亞洲以高效且低成本醫療見稱的城市,竟開始以美國式的「市場效率」為指引,走向醫療商業化的歧途。若未來再無全民醫保制度作保障,那麼「用者自付」的結果只會是「貧者病死,富者自保」。

再討論官員口中的「濫用」,真的是問題核心?

政府不時聲稱,有人「濫用」急症服務,例如輕微傷風感冒也跑去急症室。但這種說法未免過於簡化現實問題。

試問今日有誰願意深夜在急症室排隊數小時,只為求取一兩顆感冒藥?更多時候,是市民因為無法於白天請假看診,或因為普通門診一籌莫展,才會選擇急症求助。真正的「濫用」,其實是由整個制度資源錯配所造成,而非市民無知或貪婪。

收費提高,或許會短期內減少急症求診人數,但不會解決制度性問題。反而會加劇病情延誤、錯失治療黃金時間等更嚴重的後果,對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也未必因此減輕。

當社會逐漸從「以人為本」走向「以成本為先」,當大家將公立醫療視為一種財政負擔而非社會責任,這絕不只是醫療領域的問題,而是一整個價值觀的崩壞。

香港人以往自豪於自己的制度、效率與公平。然而當連生病這件最基本的事,也開始要考慮「值唔值得、付唔付得起(不知道值不值得,也擔心付不付得起)  」,那份對制度的信任便無可挽回地流失。

對筆者這一代人來說,香港已經不只是熟悉的城市,而是一個令人愈來愈陌生的地方——大家認識的那個香港,不應該是這樣。

醫療從來不只是診斷與藥物,更是一種社會承諾:我們不會讓任何人在病痛中孤立無援。香港曾擁有這樣的承諾,但如今卻見證著它被一點一滴削減。

筆者不反對改革,也不認為所有服務都應免費。但筆者希望,改革的出發點,是人,而不是帳目表上的平衡。

醫院的牆上寫著「救死扶傷」,不是「價格合理先救」。願大家仍記得,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在於有多少高樓,而在於我們是否仍能為每一個有需要的人,保留一份不問代價的仁心。

 

作者》Ciri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延伸閱讀
台灣醫療 洞察中國 香港醫院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