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職場送禮學問大,古代皇上賞賜臣子禮物,更具有多重意涵。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策劃的「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就透過清代官員上奏的奏摺、文書、檔冊等珍貴史料,揭開皇帝與官員間「密不可宣」的奏摺內容,以及皇上贈禮背後隱藏的故事與政治意涵。
古代來自天子的禮物,常被臣民視為一種賞賜,但皇上的賞賜的內容為何?送禮背後想傳達什麼意涵?令人感到好奇?
故宮策劃「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從「禮何處來」、「升職加薪」、「好禮降臨」與「賞罰有道」四大面向,透過文武官員上摺謝恩的第一手史料,帶領觀眾認識清代皇帝恩威並施的賞賜制度。
策展人、故宮書畫文獻處研究員兼科長許媛婷指出,皇帝的賞賜不侷限於具體的禮品,還有加官晉爵、加銜賜號及追封誥命等象徵榮譽與地位的賞賜,但確實大多數仍以實質禮物為主,但並非如外界想像中的都是金銀珠寶,更多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實用物品,清代初期,牛羊馬匹、駱駝等,都是賞賜之物。
此次特展就精選皇帝賞賜的珍貴物件,從官帽裝飾的頂戴、湖綠釉翎管、粉彩瓷翎管,到清代滿族勇士隨身攜帶的火鐮荷包,更特別展出一組共20件的〈清 乾隆粉彩御製詩花卉紋鼻煙壺〉,讓觀眾一窺皇帝賞賜之禮的豐富多樣。
扳指是射箭時用來保護手指不被弓弦劃傷的護具,具有滿族騎射傳統的深刻意涵,也是皇帝御賜的禮品類型之一。(故宮提供)
另外也向國立歷史博物館洽借兩件珍貴文物,〈光緒紙質功牌〉及〈御賜雙龍寶星〉。〈光緒紙質功牌〉類似於今日「奬狀」,不僅是一種榮譽象徵,通常還伴隨官銜晉升或賞賜銀兩,也是另一種的升職加薪。〈御賜雙龍寶星〉則學習自西方頒給「勳章」的奬勵制度,最初是為了與西方國家外交往來,用來獎勵外國使節、軍官及商人,後來也開始授予清朝官員,成為清代賞賜制度中的一環,展現中西文化交流對宮廷制度的影響。
借展自史博館的〈御賜雙龍寶星〉,學習自西方各國頒給「勳章」的奬勵制度,展現中西文化交流對宮廷制度的影響。(故宮提供)
許媛婷說,皇帝的賞賜,往往只能透過文武官員上摺謝恩的內容來一窺一二,皇帝有時會在上頭朱批回應,表達賞賜背後的肯定、期許,但這通常只能從第一手史料才能了解,相當珍貴。許媛婷:『(原音)皇帝所賞賜的,他背後一定有隱含一些他想要的期待,那這個期待是什麼?今天我們很多的文獻或者是史書裡面,其實看不到這樣子一個內容。只有在第一手資料的時候,我們才看可以看到就是皇帝的這個期望,但即使第一手的奏摺裡面,都不是每一個皇帝願意把自己心裡頭想的東西寫出來,所以我們能找的資料又更少。』
今日常吃的「哈密瓜」,也是皇帝賞賜臣子的禮物之一。(清 雍正朝 奏謝恩賞哈密瓜摺 河南河北總兵官紀成斌) (故宮提供)
賞賜,有時並不全然都是饋贈,更有可能是一種責任的交換。特展也展出《王鴻緒小密摺》,就是康熙皇帝和曾任禮部侍郎王鴻緒之間的往來文書。這批密摺共計52件,撰寫時間集中於1705到1708年間,內容涵蓋官員包庇、受賄、侵吞公帑等機密事件,揭示密摺制度中「賞罰有道」的權力運作,並隱約透露「天子的禮物」所牽動的複雜社會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