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熱門關鍵字
推播熱門報導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Indonesian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Tagalog Bahasa Melayu Українська

檢視中國舉辦「中拉論壇」的意圖

2025-05-14 16:53(06-03 19:15更新)
作者:吳瑟致
第四屆「中拉論壇」(中國-拉美共同體論壇)在北京舉行。(AP/達志影像)
圖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第四屆「中拉論壇」(中國-拉美共同體論壇)在北京舉行。(AP/達志影像)

「中拉論壇」(中國-拉美共同體論壇)日前在北京舉辦。該論壇在2015年成立,今年是邁入第十年的第四屆,除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身為東道主,哥倫比亞、巴西、智利等國的領導人也與會出席。

本屆論壇會受到矚目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地緣政治情勢的影響,拉美地區可以說是美國的後花園,中國舉辦論壇必然有拉攏的動機,挖美國在美洲地區的牆角;其次便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關稅計劃」的影響,中國採取異於多數國家的動作與美國強硬對抗,那麼更必須展現拉幫結派的能耐,美化中國支持多邊貿易的立場,進而分化美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中挖美牆角減緩關稅戰衝擊

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內、外挑戰,堪稱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劇烈的狀況,不但國內經濟發展持續下行、社會風險不斷攀升,外部情勢也瀰漫著複雜且不確定性的氛圍。換言之,習近平要突破重圍,必須防範各種挑戰接踵而來,尤其是避免讓中國淪落「孤立」的處境。那麼就算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洲國家,以及遠在大西洋另一頭的非洲國家,都是要維持「奮發有為」的一面,以免陷入困獸之鬥的窘境。當然,中國在拉攏的過程中也在測試地區國家的態度、美國的反應,甚至也有著轉移內部的作用,也會找機會藉機發揮「擴溢」的效果,例如從中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及外交關係。

觀察這屆「中拉論壇」的舉辦,中國似有籌組「抗美援中」的意味,特別是習近平的談話中雖然沒有明指美國或川普,也沒有直接點名批判,但是,習近平特別提及到「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這背後當然就是暗諷美國。問題是,中國能獲得拉丁國家的認同恐怕不容易,畢竟過去習近平重視的「一帶一路倡議」臭名遠揚,中國的承諾恐怕會被放大檢視。此外,許多國家並不想在美、中大國競爭做選擇,不想得罪中國,同時也不會和美國作對;尤其是,美中在關稅對峙中會有什麼變化,誰都說不準,拉美國家一方面要和美國談判,另一方面也要觀察中國會提供多少好處。

中對拉美金援額度已大不如前

值得觀察的是,中國在「中拉論壇」承諾提供拉美國家660億人民幣的貸款額度,這和過去慷慨撒幣行徑有明顯的落差,恐怕這有兩個因素考量,一是中國經濟已大不如前,經濟放緩壓縮了經濟外交的能耐;二是中國對投資拉美地區的意願下滑,尤其是「巴拿馬運河事件」加深了中國的疑慮。無論如何,中國似有所保留的態度,這讓「中拉論壇」失色不少,不過,中方仍要維持該論壇的維運,畢竟拉美地區國家多數加入「一帶一路倡議」,而且中國是巴西、秘魯、智利等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在面臨美國關稅的壓力下,必須維繫雙邊貿易關係來減少衝擊。

基於此,中國對於「中拉論壇」的期待,主要會放在貿易關係的發展,一方面轉移美國進口商品的來源,進口拉美商品來解決國內需求,另一方面更是重中之重,增加對拉美地區的出口,以緩解因為關稅戰所加劇的「產能過剩」問題。當然,許多國家深知美國加強防範「洗產地」的態度,拉丁國家必然會留意中國以擴大對拉美投資的途徑,避免引發美國的疑慮,而這會影響中國推進雙邊合作的成效。只是,拉美國家想要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川普政府正在與各國進行關稅談判,拉美國家也會保留態度,這從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強調「不依賴任何一國」的說法便可窺知。

對台灣來說,需要關注的是「中拉論壇」有兩個我國邦交國派出代表出席,包括海地和聖露西亞,中國會不會藉此機會拉攏甚至侵蝕台灣的外交關係,恐怕政府需要深入了解及研判後續發展情勢;此外,中國近期不斷透過國際場合展現對台威懾力,例如進化「一中原則」論述,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台灣的概念,以及向各國提出不得干涉台海情勢的要求。事實上,中國藉由國際場合來壓制台灣的國際空間,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我們要提升對國際社會的貢獻,台灣為一個民主、文明國家,與中國的不同,不是對抗式的外交路線,將有助於台灣增加外交關係及國際空間。

作者》吳瑟致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海基會無給職顧問。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