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2024年上任後,任命「文人部長」顧立雄來推動國防施政。如今520將際,綜觀過往一年的建軍政策,學者直言的確看見文人部長擺脫體系包袱、大刀闊斧推動國軍改革的態勢。不過隨著兩岸局勢升溫,學者也點出,如今建軍重點已不在買了多少新式武器,而是在人力問題。
賴政府上台後,任命非軍系出身、與美方關係良好的前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擔任國防部長一職。雖然這並非是國軍史上,第一次出現「文人部長」,但顧立雄上任後,對於國軍的變革的確有明顯影響。
文人部長未「蕭規曹隨」支持國軍部隊改革
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委任副研究員揭仲就指出,顧立雄上任後,推動「減法」思維,降低「形式主義」的文書作業工作,要求部隊重心回歸戰訓本務;另外應對中共威脅加劇,透過「立即備戰操演」、「無劇透實戰化訓練」及「去中心化指揮機制」等方向,強化部隊作戰反應能力,這些都是與過往差異極大的改革方向。
揭仲認為,上述這些政策也並非完全出自顧立雄之手,應是參謀本部下的各聯參早就已有的規劃,但顧立雄願意支持,這就與過往軍中保守的風氣大有不同。揭仲說:『(原音)因為這個東西不可能突然之間從零到有,顧部長上任後從一個文人部長的身分,他其實可以蕭規曹隨,或只先做小幅度的變動,但是他願意大幅度的採納相關聯參的建議,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推出這麼多的變化,這其實並不容易。』
確立「政軍分治」典範 效仿美軍改革 但須注意本質差異
安全台灣學會理事長楊太源則表示,雖然軍事指揮並非顧立雄的專業,但他上任後也將職掌區分的非常清楚,也就是政策、建軍、武器籌獲等方向,由國防部長決定;部隊管理、訓練、指揮等工作,則交由參謀總長梅家樹來定奪,這其實也確立了未來「文人部長」上任後的指揮模式,更擺脫過往軍中高層指揮體系的派系、期別或軍種等門戶之分。
楊太源另外也點出,其實從顧立雄的多項建軍改革,包括從成立「濱指部」、「陸戰隊轉型」或「強化後備軍人體系」來看,很多都有參照、效仿美軍制度的影子,這或許和顧立雄擔任國安會祕書長時,與美方關係良好有關。但楊太源也提醒,美軍與國軍本質上仍是有差別。
楊太源舉例,我國海軍陸戰隊,未來朝向「輕快兵力」轉型,這與美方的「遠程投射兵力」類似,但台灣其實是守勢作戰,島內縱深也不足,廢除陸戰隊66旅的戰甲車是否冾當,就仍待討論;另外「強化後備戰力」與美軍「國民兵」也類似,但台灣後備部隊的問題,其實是在裝備。楊太源說:『(原音)我常講「後備要改革、一定要有錢」,過往來講我們可能都是一個數字,我們有300萬、200萬的後備軍人,問題是裝備都是一線淘汰下來的。你現在把教召時間從5天變14天以外,後備跟現役的要維持一樣的裝備,現役用什麼,後備就用什麼,後備改革一定要改,但錢一定要投進去,如果錢沒有投進去,效果是看不到的。』
國防支出將提高 「人才」才是關鍵強化項目
賴清德總統日前宣布,未來將提升國防預算至GDP的3%。當外界都在關注國軍將會再籌獲何種新式武器之際,揭仲就提醒,隨著未來各項新式武器陸續到位,後續的裝備維持費,及武器操作人員才是最大的關鍵。
揭仲說明,國軍在接受這麼多的新式武器裝備,勤務量勢必就要提升,另外相關的準則教範、戰術規劃,這些也都需要專業指參人力來去進行。揭仲說:『(原音)我們不但裝備增加,還會成立許多新的大型戰術單位,如空軍增加一個聯隊,濱海作戰指揮部等。隨著部隊戰演訓壓力的增加,又要接這麼多的新裝備,還有新單位的成立,這邊都需相當多的高素質人力。國防部如何有效的去減輕基層部隊壓力,避免志願役人力再度出現快速流失的惡性循環,坦白講是國防部滿大的挑戰。』
國軍加薪有異音 學者認為還有檢討空間
揭仲認為,近期國防部提出對志願役、尤其是對基層戰鬥部隊加薪的措施,的確在國軍「留才」上有所助益,但確實還有增加的空間。未來國防支出勢必大幅增加,國軍人力也勢必吃緊的情況下,國防部的確有空間再去調整相關部隊的待遇,尤其是強化先進領域人才的獲得與留用。
另外楊太源也點出,由於目前一線戰鬥部隊編現比太低,因此日前調薪目標才著眼於基層人員,但區分戰鬥與非戰鬥部隊的方式,也會讓部隊內部產生分歧與不滿。因此若財政有裕度,後續調薪方向應重新檢視。楊太源說:『(原音)我們召募沒有問題,每年都可以達標。但是留營率留不住, 這才是問題。很多人說今年國軍不是才加薪,但反過來說也很多人有意見,他劃分戰鬥加給,一個營有的人是加12000、7000或沒有,但加薪要有吸引力,就要一體適用,不是領12000的打仗時才會死人,不領的也會死,我覺得這樣對留營率沒有很大幫助,對部隊管理也有很大問題。』
楊太源認為,後續各項新式的裝備要成軍、新單位要成立、憲兵要擴編,強化後備兵力又要成立多個基幹營,這些都要從現役部隊中尋找人力,人要從哪裡來?這才是核心的問題所在。
揭仲則坦言,國軍人力問題確實很嚴重,即便義務役役期延長至一年,但擔任的還是較偏城鎮守備的任務,而主戰部隊壓力依舊存在,人力儲備、留用,將是未來國防部建軍備戰中,最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