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皇粥店的倒閉反映出香港當前面臨日漸嚴重的經濟困局。如果是10年前,「香港阿根廷化」這個比喻對香港而言是遙遠的,卻在近年愈來愈多地被本地與海外評論者引用。這個說法並非無的放矢,而是一種對制度性衰退的深層憂慮,當一個全球頂尖的城市,在政治高壓、制度崩壞與經濟持續下行之下,可能正步入一個無可逆轉的惡性循環。
政治集中之下的制度財政失衡
如同20世紀中期的阿根廷在貝隆主義(Peronismo)下逐步走向國家主義與政權集中的道路,香港自《國安法》實施後,也迅速邁入了政治高壓的新時代。2025年最新通過的國安附屬法例,授權中央駐港機構擁有獨立執法與情報調查權力,並對違令個人或機構實施重罰與監禁。這不僅顯示出北京對港全面控制的深化,也加劇了法治信任的流失——這正是阿根廷多年來未能穩定經濟與吸引外資的根本原因。
2025年香港面臨高達872億港元的財政赤字,是自疫情以來的又一個警訊。當土地拍賣收入大跌至預期的12%,創22年新低時,就顯示了香港政府財政收入高度依賴地產與賣地的脆弱性。面對赤字,財政司長推出的《預算案》選擇凍結全體公務員薪酬、削減福利、大學減少撥款資助,並最終計劃削減一萬個公務員職位,希望達到減少7%的經常性開支。這些措施不僅未能有效刺激經濟,反而進一步打擊民間消費與中產信心。阿根廷在過去也常因應對財赤加劇、通貨緊縮與貨幣貶值,經濟改革未竟全功,最終導致國內經濟一直「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而此時此刻的香港似乎正走向阿根廷過去的覆轍。
資本與人才逃亡
如同歷來陷入危機的阿根廷,中產階級與專業人才總是首當其衝。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無論是透過BNO、加拿大Stream A/B,或是赴台、赴澳的家庭遷移,皆顯示港人對未來信心的崩潰。與此同時,多間金融機構開始裁員,或將資金轉移至新加坡。香港龍頭港資銀行恒生銀行於2025年第一季內部個別部門裁員高達50%,大部分更需以重新面試的方式來減少人工以及福利的支出,更突顯香港金融業界對未來香港的經濟信心疲弱。國際企業撤離、地區總部南移,與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過去失去「南美巴黎」地位的過程驚人相似。
民粹政策與社會失序
阿根廷曾因長年民粹式補貼與貿易管制導致財政惡化,最終不得不斷崖式削支,引爆社會動盪。2025年的《財政預算案》大幅削減現金派發與福利開支,換來的是投資於「北部都會區」等龐大基建項目,與基層民眾脫節的政策設計,使預算案民意支持度創下歷來新低。經濟政策的設計已不再以民間需求為中心,而是為政治發展目標服務,這正是阿根廷政治決策邏輯長年僵化以公共投資沖撐GDP的形式如出一轍,亦是最終經濟失效的根本原因。
對外信譽與金融地位急劇下滑
香港曾是「亞洲四小龍」之首,是東方資本主義典範;而阿根廷直到1962年,人均GDP仍高於奧地利、義大利、日本及其前殖民宗主國西班牙等國。但如今,兩者都面臨國際地位衰退的危機。美國取消香港特殊關稅地位,多間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對香港展望轉為「負面」,國際投資者明顯降低香港金融市場的比重。這些變化未必即時引爆危機,但長遠而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根基正遭受侵蝕。阿根廷的歷史教訓是,一旦制度信任破裂,人才與資本出走,經濟將陷入長期失能,而重建則往往需數個世紀才有可能實現。香港現今仍保有過去建立相對健全的金融架構與國際連結,但若香港政府繼續忽視治理信任、制度保障與經濟多元化,選擇向中共繼續「一面倒」,「阿根廷化」之於香港不會再是比喻,而將是一種政治預言。
香港的命運未定,但選擇權正在快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