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的衛理公會教堂,建立於1814年,位於華盛頓西北第16街,是華府最古老的衛理公會。教堂裡有四面巨大的玻璃窗,上面有精美絕倫的彩繪肖像,分別代表了羅斯福總統,在1941年提出的「四大自由」,每個自由都有一位宗教人物,以及一位現代人物作為象徵。
這四面的玻璃窗,在1943年底鑲刻完成,代表「言論自由」的是聖彼得,以及美國的開國元勳湯瑪斯•傑弗遜;代表「信仰自由」的是聖保羅,以及第一批到美國的清教徒;「免於恐懼的自由」是由以賽亞,以及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代表;而「免於匱乏的自由」的象徵人物,正是約瑟跟第一夫人宋美齡。彩繪圖像裡面的宋美齡,身著藍色中國式衣裙,似中似西的臉龐,右手伸前,左手撫胸,給人的第一個感覺,仿佛是世界名畫裡面「維納斯的誕生」。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宋美齡在1943年,訪問美國的時候掀起熱潮,成為苦難中國的代言人,這幅彩繪肖像,象徵著中國人民,在戰爭的蹂躏之下,爭取生存權利的努力,也標誌了宋美齡,在美國人民、尤其是基督教社群裡面的崇高地位。玻璃上刻了一段她的話:「基於四大自由這普世原則而建立的更美好的世界,一定會實現。」
宋美齡的美國之行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人民走上對日抗戰的艱苦道路。抗戰的前4年,中國陷於孤軍奮戰的困境裡面,西方列強基本上都事不關已,隔岸觀虎鬥。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歐洲陷入了戰火之中,但還是沒有直接影響到中國戰場。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世界正式分為同盟國跟軸心國,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才有了提升。
作為超級美國通的宋美齡,自從抗戰爆發以後,就一直持續不斷地向同盟國,特別是美國,講述中國軍民,是如何在艱苦的困境裡面,堅持抗戰的真實故事。她透過報紙、雜誌、廣播,以及接見外國政要的機會,大聲呼籲世界各國,增加對中華民國的援助,支持中國的抗戰。
宋美齡的對美宣傳工作,得力於她在美國的人脈,其中擁有《時代》、《生活》跟《財星》三大雜誌的媒體大亨魯斯,是最著名的「齡粉」。魯斯是傳教士的兒子,出生於中國山東,對中國有深厚的情感。傳統新聞媒體崇尚中立、不偏不倚,但魯斯卻是一位政治主張強烈的出版人,透過旗下的三大雜誌,積極傳播「美國第一」的主張。
同時魯斯又支持國民政府,以及蔣介石夫婦,認同他們的反共立場和基督教信仰;他認為蔣介石是「亞洲最偉大的軍人跟政治家,是美國的友人」。認為中國具有接受美國制度跟價值的潛力,成為「在亞洲的另一個美國」。蔣介石跟宋美齡也好幾次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成為美國人民熟知的東方領袖。
魯斯的妻子克萊爾是一位知名作家,1943年當選了國會議員,對中國也極為友善。1941年,魯斯夫婦訪問中國,建議宋美齡前往美國訪問,宣揚中國抗日的決心,認為她的威力,可以堪比30個師的兵力,但當時宋美齡的身體,只能說是非常不好,蔣介石捨不得妻子遠渡重洋,所以就婉拒了,但有趣的是,蔣介石用的藉口,居然是宋美齡留在國內輔佐他,效益可以抵過60個師的兵力。
1942年9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派出特使威爾基訪問中國,也同樣建議宋美齡訪美。當時的宋美齡,在前往前線慰問國軍的行程中,為了躲避日軍的空襲,遭遇了車禍,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這次歷史性的美國之行,宋美齡一方面可以到美國治病,另外一方面可以遊說美國,援助中國的抗戰。在宋美齡離開中國以前,蔣介石寫了一封親筆信給羅斯福總統,大意是宋美齡不但是我的妻子,更是結婚以後,這15年以來,同生死、共患難的同志,請羅斯福總統坦誠相待、多加照顧,真的是情深義重。
1942年11月17日,宋美齡躺在擔架上,從成都飛到了美國,被安排住進了醫院,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前來探望,發覺宋美齡非常痛苦,任何東西觸碰到了皮膚,都會讓她非常難受,讓夫人的心中,湧起了母愛的關懷,把宋美齡當成了自己的女兒。而在這個時候,蔣介石深情款款的信件也到了:「此時正下午六時半,寂寞難堪,未知吾愛如何情景…惟禱上蒼保佑至愛,玉體早日康復…」
在醫院治療了3個多月,宋美齡的健康終於有了起色,1943年2月17日,她從紐約抵達了華府,羅斯福夫婦親自迎接,宋美齡在白宮住了11天,受到上賓的禮遇。隨後她進入美國國會,發表了載入史冊的精彩演說。
載入史冊的國會演說
1943年2月18日,宋美齡到了美國國會,先在參議院做了即席談話,強調中美兩國的長期邦誼,以及共同的理想。她感性的說了一個真實故事:美國飛行員,杜立特上校率領轟炸機隊,在轟炸東京以後回航,幾名隊員被迫跳傘,降落在中國的內地,村民向他們跑過來,一名飛行員揮手說著,他唯一會講的中文:「美國!美國!」中國的村民們高聲歡呼、熱烈歡迎,就好像看到了失散多年的兄弟一樣。宋美齡還特地向參議員們解說,「美國」在中文裡面,是「美麗之國」的意思。
接下來宋美齡前往衆議院,這位嬌小纖細的中國第一夫人,身穿黑色旗袍,挺直站在美國國會的殿堂裡面,道地流利的英語、鏗鏘有力的言辭,讓滿堂的議員起立為她鼓掌。演講一開始,她用流利的英文指出:「各位身為美國的民意代表,在你們面前就有個大好機會,能夠延續先人拓荒的豐功偉業,超越空間跟地理的限制。今天在各位面前,有著無可限量的大好機會,能夠落實同樣的理念,協助世上各個角落的人民,釋放他們的心靈。」
宋美齡雖然沒有正面質疑,美國「重歐輕亞」的戰爭策略,但大聲呼籲世人,正視日本對亞洲,以及世界和平的威脅,「我們必須牢記,日本現在在它占領的地區掌握的資源,比德國掌握的還要豐富。我們也不能忘記,如果任由日本佔有這些資源,而不加以對抗的話,時間拖得越久,它的力量就會變得越強。每多耽誤一天,就會多犧牲更多美國人,以及中國人民的生命。」
這篇短短20分鐘的演說,只能說是震驚四座,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國會演講之一,宋美齡以個人卓絕的風采,還有驚世的才華,代表艱苦抗戰的四萬萬中國軍民,接受美國人民的致敬。
宋美齡非常清楚蔣介石的政治理念跟外交政策。到了美國以後,雖然蔣介石跟她保持著密切的通訊,提示演說的要點,以及跟美國交涉的方向,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她站在第一線審時度勢,隨機反應跟臨場的判斷,完全依賴自身的見識跟才智。羅斯福總統曾經跟宋美齡談到,二戰結束以後的重建問題,她當即答覆,戰爭結束後的重建原則,應該是:琉球、滿州、臺灣歸還中國;香港成為自由港,主權歸中國。而事實上,宋美齡離開中國到美國之前,蔣介石對這個問題並沒有任何交代。但是日後在開羅會議裡面,蔣介石針對戰後安置問題,也提出了類似的主張。
離開華府以後,這位中國的第一夫人,從紐約市政廳、麥迪遜廣場、芝加哥體育場、舊金山的唐人街,到好萊塢的露天大會場,在全美各地,掀起了一陣「蔣夫人旋風」。她搭乘羅斯福總統的專用火車車廂,前往舊金山,夜半途經猶他州的一個小鎭,居民在車站徹夜守候,希望一睹中國第一夫人的風采,但當時宋美齡已經入睡了,一位女僕披上她的披肩,打扮成她的模樣,走到月臺上向群眾微笑,等候的居民立刻歡呼起來,興奮的喊著:「她來了!她來了!」
中國的第一夫人,為戰時中國高分貝發聲請命,還前往加拿大首都渥太華,訪問並發表了演講,至少有25萬人在現場聆聽,至於在收音機旁的聽眾,更是不計其數了。《紐約時報》社論形容她,是「地球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紐澤西州州長埃迪森,在紐約市政廳,聽完宋美齡的演說後表示,中國對日抗戰的犧牲奮鬥,「是中國給予美國的無價禮物。」
宋美齡巡迴美國各大城市演說,採取了不卑不亢的訴求策略:中、美兩國是兄弟之邦:中國所追求的自由民主,跟美國的立國精神一致,亞洲民主的希望就在中國,不能任由日本侵略;而中國對日苦戰,對美國是一種貢獻,牽制了日本,提供了美國和平發展的空間。
宋美齡迷倒萬千美國民眾的魅力,讓五角大樓一度非常緊張,擔心美國以歐洲為主的戰略方針,會隨之而調整。儘管羅斯福總統依然把納粹德國當成首要敵人,不過在國會議員的催促之下,下令加速對中國的軍援行動。無數的美國民眾,則以熱情捐款表達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跟支持。國會議員還重新考慮中國移民的問題,1943年年底,美國國會廢除了已經施行61年的「排華法案」,給予華人移民美國的名額。
宋美齡的美國行,不只是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夫人訪問盟邦的外交活動,更因為她虔誠基督徒的個人特質,而被美國媒體讚譽為東方女神,讓這次的訪美,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
成為虔誠基督徒的東方女神
宋美齡的身體生在東方,心靈孕育在西方,這種「混血」的特質,讓她在中國,逐漸跟西方接觸、碰撞,甚至是受辱的時代,扮演了某種文化融合,以及交流的橋樑角色。宋美齡就像是美麗、智慧、又略帶一點神秘的東方女神,將一個從16世紀開始,西方人就為之癡迷的中國,介紹給了美國人,帶著美國人航向一個,他們夢寐以求的境地。她在美國國會演講的第二天,《紐約時報》社論就指出:「她就是亞洲跟整個世界,不分離的明證。」
宋美齡的演說,蘊藏著她對於美國文化,還有社會心理的深刻理解跟掌握。這位出身美國名校的中國女子,身穿旗袍,用比很多美國人還要優美的英語,訴說著對民主自由的憧憬,對基督教精神的闡釋,讓美國人看到了,他們所期望看到的中國,一個似乎愈來愈往美國價值靠近的中國,進而產生同情跟支持。
除了熟知美國文化,掌握流利的英文以外,宋美齡能跟美國的主流文化對話,被美國人當成是自已人,她的基督教背景是一大優勢。早在1890年,美國基督教會就夢想,把中國變成一個基督教國家。宋美齡的父親宋耀如,在美國接受神學教育以後,回到中國宣揚基督教教義。宋美齡出生在基督教淵源深厚的家庭,接受了美國主流文化的價值,也像她的父親一樣,在中國播撒基督教的種籽,而且她影響的是當時,中國最有權勢的男人蔣介石,他跟宋美齡結婚了以後,終於受洗成為了基督徒。
在美國的教會眼裡,中國是充滿了希望的肥沃之土,有一大群可能被「感召」的異教徒,現在有了一位深具影響力的姐妹在那兒,比起傳教士歷盡艱辛,去中國辦學校、宣揚教義,宋美齡的力量是大多了!蔣介石終於成為了基督徒,許多國民黨的高官,如今都成了基督徒;對已經在中國耕耘了多年的美國傳教士來說,中國成為基督教國家的希望,如今似乎馬上就要實現了。美國教會的領導人,對宋美齡推崇備至,衛理公會在她撰寫的小冊子《我的宗教觀》出版序言裡面,稱她為世上「最有影響力的基督徒」。
當然宋美齡訪問美國,也並不全都是讚美的聲音,羅斯福夫人的回憶錄,就記錄了一件事,當時美國的工會領袖,路易士正發動罷工潮,在閒聊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問宋美齡,路易士這種人,在中國會如何處理?宋美齡一言不發,舉起纖纖玉手,在脖子上橫劃了一下!這種不經意流露的冷酷,讓羅夫人嚇了一大跳。羅斯福總統的兒子伊立歐,在回憶錄裡面也表示,宋美齡在紐約,頂級的華爾道夫飯店,住了好幾個月,又在曼哈頓區大肆血拚購物,開銷全由美國政府負擔,超過了一百萬美元。
所以有人就認為,宋美齡當年做的只是一種「表演」,甚至認為她,為了蔣氏獨裁政權的利益,用技巧欺騙了美國人。她為美國人描繪出的中國,跟現實有相當大的落差,讓某些美國人後來認識到真正的中國的時候,沉重的失望感會油然而生。這種觀點在1949年,中央政府在國共內戰裡失敗,杜魯門發表中國問題白皮書以後,在美國的政界盛行一時。
當時間來到了2025年,中華民國抗戰勝利整整80周年了,當年在抗日的戰場上,浴血拼殺的戰士們,一個個都已經「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然而在美國的首都華盛頓,最古老的衛理公會教堂,那四面彩繪玻璃上面,中華民國永遠的第一夫人宋美齡,宛如昨日、容顏不老,她在美國國會殿堂慷慨激昂的演說,為了中美兩國的友好交往,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一口純正的英文,正穿越厚重的歷史時空,在我們的耳邊盤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