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熱門關鍵字
推播熱門報導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Indonesian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Tagalog Bahasa Melayu Українська

十三行遺址發現60年 12件重要古物齊亮相

2018-01-26 12:00(12-22 09:40更新)
撰稿編輯:江昭倫
十三行遺址發現60年,「人面陶罐」等12件重要古物齊亮相(江昭倫攝)
圖片來源:央廣RTI
十三行遺址發現60年,「人面陶罐」等12件重要古物齊亮相(江昭倫攝)
新北市十三行遺址是台灣八大國定遺址之一,今年適逢十三行遺址發現及命名屆滿60年,十三行博物館特別策劃「經典六十-十三行遺址特展」,呈現十三行遺址60年來從發現、搶救到博物館成立運作的歷程。其中,十三行遺址出土、被文化部列為「重要古物」12件文物也首次同台亮相,提供外界再次認識十三行遺址價值很好的機會。

位於八里淡水河出海口的十三行遺址,當時遺址的主人生存年代距今約500年至1,800年間,挖掘出土的文物包括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十三行遺址是在1957年由台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林朝棨確定並命名,1959年考古學家石璋如帶領學生到遺址首次發掘。1990年至1992年間該地因為興建八里污水廠,民間與考古學界加入搶救,出土包括許多陶片、金屬器、石器文物。
在諸多出土文物中,共有12件文物被文化部正式列為「重要古物」,也首次在這次「經典六十-十三行遺址特展」一起展出,包括青銅刀柄、玻璃環、玻璃玦、人面陶罐等,顯示當時十三行人的製陶與工藝水準。其中「人面陶罐」去年才請到法國羅浮宮著名修補師重新修補,讓這件鎮館之寶以嶄新面貌重新亮相。十三行博物館解說員李麗雲說:『(原音)「人面陶罐」在我們博物館裡面,是我們博館的鎮館之寶,它是全台灣唯一的一個,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個,它是一個陪葬品,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從它臉的五官,我們大概可以探測出當時候十三行人就長這個樣子,它反映出當時的工藝,而且反映出當時生活的繁富。』
由於十三行遺址的人藉由水上便利交通發展貿易,因此在出土文物中,也可見推測可能來自東南亞地區或中國大陸地區的玻璃珠子或瑪瑙珠子。另外,從青銅刀柄上的圖騰看來,類似台灣南部排灣族,也被認為對內貿易的證據之一。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