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熱門關鍵字
推播熱門報導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Indonesian 日本語 한국어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Tagalog Bahasa Melayu Українська

農村不可滅 農委會中研院攜手5年期調查

2018-09-26 12:16(11-12 13:40更新)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中研院農委會首次攜手,將完成5年期農村研究計畫。(陳林幸虹 攝)
圖片來源:央廣RTI
中研院農委會首次攜手,將完成5年期農村研究計畫。(陳林幸虹 攝)
人口外流讓台灣不少環境優美的農村,呈現農舍殘破、環境髒亂的景象。雖然農委會這幾年透過「農村再生」計畫,讓農村逐步重現風華,不過掌握的資料仍相當有限。為推動「農村再生2.0」,農委會和中研院今天(26日)宣布,將首度攜手,進行為期5年的台灣農村基礎調查,透過分析台灣農村環境、社會、文化和歷史變遷,為下一代台灣農業以及農村發展扎根。

『(現場音)耆老唱數魚苗歌。』這是在台南安平漁光里,當地耆老唱著過去在捕撈季時,在漁村總是會聽到的「數魚栽(苗)」歌。像是這些在台灣農漁村過去的傳統和文化,如果沒有完整的農村調查,並加以保存,未來可能就會消失。
農委會和中研院因此決定攜手,26日宣布雙方將針對台灣農村,展開為期5年的系統性調查,範圍包括台灣農村現況以及歷史文獻考察,並進一步分析台灣農村環境、產業、社會和文化的歷史變遷過程。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說:『(原音)每一個細節都是很重要的挑戰,因為這樣的工作需要大家互相整合合作,不是一個團隊可以單打獨鬥的,因此組了100多人的團隊,我們4個研究所和1個中心,再加上1個大學,一起參與。』
農委會目前有61個系統、76個資料庫,呈現各式的資料,但卻沒有完整的農村調查。農委會認為,台灣未來的農村,是要走向歐洲小農、日本模式或是建立屬於台灣的風格,都得透過深入調查,才能擘劃藍圖。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說:『(原音)過去傳統農村沒有失業的問題,你在外面沒有工作,回來只是多了一副碗筷,這樣的農村的包容力讓社會和家庭得到穩定的效果。台灣現在很多的社會問題,真的是要靠資本主義那一套嗎?自己的農村有沒有能力靠在地知識和文化,進一步內化來處置?』
農委會也期待,和中研院合作的這項計畫,未來能夠將成果落實到人和自然以及社會文化和諧,進一步養成台灣農村人才。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