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維權律師滕彪自述》靜靜燃燒的地火(一)/輝發河邊的拾穗者

  • 時間:2020-04-17 15: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維權律師滕彪自述》靜靜燃燒的地火(一)/輝發河邊的拾穗者
人民公社是中國共產黨計劃經濟和政治極權的一個邪惡計畫。圖:公有領域
作者按:臺灣中央廣播電臺邀我為「洞察中國」的典藏計畫,寫一寫我的經歷。我想乾脆從出生開始寫,交代一下一個赤貧的、病懨懨的、自閉的、被洗腦的農村呆孩子,是如何變成教授和人權律師,並走向反抗專制這條不歸路的。那大概就是思想自傳了。寫自傳就跟寫遺言差不多吧,都是「讓歷史告訴未來」的意思。可是下筆之後才發現,歷史根本不是你剛剛丟掉的錢包,回去撿起來就行了;歷史需要你有直面自我的勇氣、需要仔細探索,而探索就要用到現在的、當時的你還沒有的知識和視角。那就是說,在關於「過去」的敘述中,你沒有辦法抽離現在和未來。不僅如此,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如何敘述自己的過去,又與你對自己的定位、對自己未來的期許和想像連在一起。我相信,你的生命裡流淌著無數他者的經驗和靈魂,正如你的經驗和靈魂,也注入了一些人的生命。

我最早的日記寫於1986年,當時我13歲,剛上初中二年級,後來高中也寫了一些,高中畢業之後直到今天,從未中斷過,除了被失蹤、被關押並且被剝奪紙和筆的時候。這極大地彌補了我記憶力不好的缺點,有些事情已經20或30多年過去了,但我仍可以精確到某月某日,憑藉當時的文字,當年的場景、情緒和事件的細節仍歷歷在目,宛如昨天。

好了,故事開始。這是第一集《輝發河邊的拾穗者》。


1973年8月,中國還在「文化大革命」的深淵裡掙扎,在東北一個叫煤窯屯的偏僻的窮山溝裡,一個叫「小春」的孩子出生在一個貧農家裡。

那個孩子就是我。我的爺爺年輕時闖關東到了吉林,在多年的顛沛流離之後安家落戶。我不到一歲時,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搬到另一個窮村子「小城子一隊」,我的整個童年、少年時代就在這裡度過。這個「生產隊」屬於「蘇密溝人民公社」,「蘇密溝」這名字與1300年前渤海國所建的蘇密城有關,遺址就在我家不遠處。(蘇密城的地位相當於唐朝鄰國的一個省會城市了。) 「人民公社」是中國共產黨計劃經濟和政治極權的一個邪惡計畫,他們說那是邁向共產主義。

少年不識愁滋味 對於餓肚子卻很有感覺

小城子一隊有27戶人家,我家住在一個在路邊的「草房」裡。草房就是用黃泥和乾草做成土坯,晾成土磚,土磚砌牆,長木做梁,房頂蓋草。屋裡是土灶和火炕,用木柴生火做飯,煙通過煙道,炕就熱了。草房裡沒有廁所,要在院子裡用木板做一個簡易的「茅樓」。直到1980年代末,幾乎所有東北農民都住在這樣的草房裡。「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是一代又一代農民夢中的理想圖景。

我家南面是「高粱帽子山」,滕家的祖墳就在那山林裡。北邊是一片農地,穿過幾百米的農地就到了輝發河邊,那是松花江的一個支流。輝發河,滿語意為「藍青色的水」,那條河承載著我童年無數美好的回憶。游泳,戲水,洗澡,捉魚,河兩岸的人家就在河邊洗衣服。


輝發河承載了滕彪的童年美好回憶。示意圖:pixabay

小時候總是天真快樂的。不過,我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揮之不去的主題卻是貧窮。那時候幾乎所有的農民都掙扎在生存線上,每天「面朝黑土背朝天」,還不一定能吃飽穿暖。東北的土地是黑色的,廣袤的森林裡有各種動物、樹木、野菜、土特產,滿洲國建立的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在「文革」之前都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工業體。這些也是歷史上人們「闖關東」的原因。

何以體制殺人 迫民於苦難無復

但共產黨建立的戶籍制把農民變成二等公民,牢牢栓在了土地上;巨大的「剪刀差」對農民進行著敲骨吸髓一般的持續剝奪。一波又一波的屠殺和政治運動使無數人頭落地,無數的父老鄉親死於饑餓和政治迫害。農民的日復一日的苦難掙扎,是中共罪惡體制的結果。當然這些事情是我小時候不知道、也無法理解的;直到今天,那片土地的大多數人,恐怕仍然理解不了。

我記事的時候,計劃經濟還沒結束。買些油鹽醬醋要去供銷社,一些東西憑票供應,糧票、布票、肉票、肥皂票等。生產隊堆起高高的玉米堆,社員們就圍著它手工脫粒。幾個小孩兒就光著身子在玉米堆裡玩。天不冷的時候,村裡的男孩子到5歲之前大概都光著,在院子裡或田地裡亂跑,這樣省衣服。


計畫生產年代,人民公社的玉米高高堆著,成了小孩的遊戲場。(Kamlesh Hariyani/Unsplash)

包產到戶後,我們一家人種著幾畝地,水稻,玉米,大豆,地瓜,土豆,前後園子種些黃瓜白菜茄子蘿蔔之類,一年下來,勉強糊口。從翻地、備壟、刨坑、點籽兒、施肥、澆水、除草、間秧兒,到收割、晾曬、打捆、運輸、脫粒,基本都靠人工完成,機器極少,連有牛、有驢的人家也不多。我也跟著幹活,不過姐弟四人當中,我身體最弱、最笨,幹活也就最少。

願掉落的麥穗留給更需要的人

我無法深刻體會農民收穫時的心情:一年的汗水換來的東西,就在這幾推車水稻或玉米上了,除了一家人吃的,除了交公糧,還能剩多少?能賣上多少錢?我們小孩子只顧高興。那稻香、菜香讓我著迷。廣袤的田野裡,我們彎腰割水稻或刨地瓜,風習習吹過,連黑土和牛糞都是香的。收穫季節,我和哥哥姐姐會到附近的稻田去撿稻穗。每撿到一棵,就像撿到硬幣一樣高興。一下午或許可以撿上一小捆兒,夠一家人吃一天呢。長大後才知道猶太先賢有過教導:收割的時候不准收割在農田角落上的莊稼,不准清理田間掉在地上的麥穗,好讓更有需要的人撿拾。世界著名油畫《拾穗者》描繪了那樣的場景。


拾穗者。圖:公有領域

【延伸閱讀】
維權律師滕彪自述》靜靜燃燒的地火(二)/貧窮就像一張網

作者》滕彪  北大法學博士、律師。2003年起在中國投入法律維權工作,2005年與13名律師獲選亞洲週刊「亞洲風雲人物」,曾兩度被捕,但仍不顧中國警告,於2014年在六四25周年香港紀念晚會批判中國。三個月後,終於舉家流亡美國,至今仍在海外為中國人權與民主極力奔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