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新書「看得見的記憶」 當代視角梳理台灣電影史社會脈絡

  • 時間:2020-12-28 10:2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新書「看得見的記憶」  當代視角梳理台灣電影史社會脈絡
「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電影史」一書,以當代新觀點,重新分析台灣百年電影發展史脈絡與折射的社會時代意義,也希望藉此讓更多人理解台灣電影保存與修復的重要性。(春山出版提供)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近日與春山出版合作推出「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電影史」一書,以當代新觀點,重新分析台灣百年電影發展史脈絡與折射的社會時代意義,也希望藉此讓更多人理解台灣電影保存與修復的重要性。

台灣雖小,但曾是電影大國,1966年的出品量甚至高居世界第三,但後來卻因諸多因素,導致許多電影消失或毀損,僅少數幸運的片子才有機會進入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片庫獲得保存。

為了重建台灣影視聽歷史以及推廣電影修復保存的重要性,國家影視聽中心特別與春山出版合作,精選國家影視聽中心修復保存的22部代表性電影,以1933年劉吶鷗的「持攝影機的人」為起頭,1994年萬仁的「超級大國民」作結尾,邀請15位研究者與影評人,透過新的視角梳理台灣電影發展史脈絡,分析不同階段台灣電影所呈現的社會時代氛圍、本土意識與國家政策影響下的影像創作。

這22部電影背後其實代表的是台語片、鬼片、武俠片、原住民電影、實驗電影、歌仔戲電影、政治電影、健康寫實電影、瓊瑤電影、紀錄片、金穗獎等台灣各電影類型,並觸及台灣電影史上的女性與男性題材作品。

像是作者林奎章以邵羅輝1963年拍攝的台語片「流浪三兄弟」為例,認為歌仔戲電影在當年可被視是銜接前現代到現代的一種娛樂文化。歷史研究者林傳凱則過「悲情城市」、「香蕉天堂」、「超級大國民」三部解嚴初期探討白色恐怖的電影,看台灣影像創作者如何建構跟創造白色恐怖集體記憶,以及對後繼電影人的影響。

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原音)我們作為一個被賦予了典藏影視音遺產公共任務這樣一個單位,必須戮力而做的就是讓這些檔案不同被看見,不停的被討論,不管是在30年代後的這個世代,甚至於60年後的這個世代,乃至於百年後,依然可以有人可以透過這些檔案,透過這些影像跟文字,能夠做更多論述,有更多的交會。』

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則強調,「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電影史」一書,為台灣經典修復保存的電影找到新的座標位置,從電影中看到了時代的刻痕,讓民眾得以透過文字重新瀏覽經典電影,也讓這些在歷史上佔有重要意義的電影獲得重生力量,未來國家影視聽中心也將配合新場館落成啟用,讓更多修復電影重新放映,重新被看見!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