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北京力推講好湄公河故事 聽不見下游國家的環境憂慮

  • 時間:2023-07-25 20:33
  • 新聞引據:採訪、路透社、China Media Project
  • 撰稿編輯:張雅涵
北京力推講好湄公河故事 聽不見下游國家的環境憂慮
中國近來力推要「講好湄公河故事」,專家批評,北京藉由拉攏這些國家的主流媒體,來壓制民間的反對聲音。(圖取自微博)

中國在瀾滄江建設的大壩對下游國家的生態與農漁業造成嚴重破壞,中南半島國家民間社會批評中國大壩計畫的聲音越來越強烈,為了跟這些反對聲音抗衡,中國近來力推要「講好湄公河故事」,專家批評,北京藉由拉攏這些國家的主流媒體,來壓制民間的反對聲音。

中國推「講好瀾湄故事」聽不見環境苦難

中國過去幾十年在湄公河上游,即該國境內瀾滄江興建數十座大壩,這些大壩截斷河水,導致下游的中南半島國家飽受嚴重旱災之苦,沉積物也被大壩攔截,使得下游過去肥沃的土壤嚴重流失,大大衝擊越南等國的農業。不過,在中國官媒近來力推的「講好瀾湄故事」的宣傳努力中,卻聽不見下游國家的環境憂慮。

路透社報導,中國急於提高再生能源發電能力以減少對煤炭的依賴,已在瀾滄江修建了至少95座水力發電大壩。北京另外並協助寮國修建至少2座水壩。中國還計劃再興建數十座大壩,目標是到2025年將目前21.3百萬瓩(gigawatt)的發電量能增加一倍。

紐約時報(NYT)早在2020年報導,科學家得出結論,中國在湄公河上游修建的水壩直接導致寮國、柬埔寨和泰國河段的低水位和乾旱,破壞當地的農漁業。不過,這些生態劫難與對當地人民的生計衝擊,在中國官媒的相關報導中卻隻字未提,反倒力推「講好瀾湄故事」,試圖打造中國版的湄公河敘事,進以改變輿論的方向。

泰國學者批 中國造成環境損害還要人感激

總部設在美國、研究中國媒體的「中國傳媒研究計畫」(China Media Project)報導,中國官媒在中宣部支持下,在7月初邀請湄公河下游國家,包含泰國、柬埔寨、寮國、緬甸和越南的主流和官方媒體工作者前往雲南,參加「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媒體峰會」,藉此來抗衡專家和民間社會指責中國,其瀾滄江-湄公河開發計畫對該地區造成破壞的觀點。

泰國瑪哈沙拉堪大學(Mahasarakham University)湄公河專家夏納龍(Chainarong Setthachua)在談到中國在該地區的行動時直指:「他們造成了損害,但他們還要求人們報以感激。」

在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對於7月這項媒體團活動的報導中,引述了高棉時報(Khmer Times)馬來西亞發行商莫汗(Mohan Tirugmanasam Bandam)的說法,他讚揚了中國對湄公河流域環境保護的努力,大讚中國「無償向下游國家提供全年的水文數據」,「這對於湄公河國家有效應對水旱災害風險,保障(湄公河)流域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綠色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報導並重複中國官方對瀾滄江水壩的定位,稱這些水壩起到「調豐補枯」的防災作用,在汛洪期間減少下游洪水,枯水期時可應急補水。

新加坡智庫「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黃氏河(Hoang Thi Ha)去年在一篇論文中寫道,中國時常藉由「調豐補枯」這句標語,來把湄公河沿岸大壩塑造成符合區域利益的公共財(public good)。

衝擊下游國家農漁業 不見於中國官媒

「中國傳媒研究計畫」的報導指出,在東南亞社區迫切需要透明的資訊,來應對這項持續惡化的生態危機之際 ,包括「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媒體峰會」等北京宣傳的努力卻致力於消除可靠訊息傳播。

人民日報等官媒的報導都沒提及,對於湄公河下游國家的水位和沉積物急劇下降,中國興建的水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路透社報導,中國興建的大壩使得被帶往下游、造就當地豐沃土壤的沉積物逐年減少,改變了「越南米倉」湄公河三角洲等地的生態平衡。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農民對當地景觀和他們命運的變化速度如此之快,並沒有做好準備。越南南部朔莊省(Soc Trang)60歲的農民陳文功(Tran Van Cung,音譯)發現,在湄公河氾濫平原種植水稻已經越來越不可行。他種下的水稻秧苗幾乎沒有時間生長,就因為沉積物不足造成河岸塌陷而落入水中。

受泥沙減少影響的下游國家曾向中國遊說,不僅要分享其大壩計劃的相關細節,也應分享泥沙流量數據,但卻徒勞無功。北京僅願意分享有關其主流水壩的水位和流量的數據。

中國滲透媒體 壓制當地社群抗議之聲 

「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的黃氏河分析,中國的關鍵策略之一是採取「以國家為中心的方針,強調與湄公河下游政府的接觸」。 這也是2016年中國所成立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的主要作用,北京在2016年開始這項機制,藉由高層政治對話、經濟合作和發展援助,再加上媒體參與來滲透其影響力。

黃氏河寫道,這種以國家為中心的做法,目的就是為了「軟化和壓制(湄公河)河岸社區和當地民間社會,因為這些社區在湄公河環境問題及對其生計影響方面的批評,已越來越直言不諱。」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