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灣不能再食糖衣毒藥的ECFA 必須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安全距離

  • 時間:2023-12-27 10:3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台灣不能再食糖衣毒藥的ECFA  必須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安全距離
2024台灣總統大選前夕,中國片面宣布終止兩岸ECFA中12項石化業相關的關稅減讓措施,經濟脅迫用意明顯。圖為2010年7月台灣民眾在台北街頭遊行時高喊反共口號,並譴責與中國計劃中的ECFA。(資料照片:美聯社/達志影像)

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剩不到最後20天,中國密集展開介選步驟,再宣布台灣對中國存在「貿易壁壘」,隨即又片面宣告終止兩岸ECFA中12項石化業相關的關稅減讓措施,更緊接著恢復特定台灣石斑魚養殖業者進口中國,國台辦又刻意警示「九二共識」是兩岸重啟談判的政治前提,北京毫不遮掩對台經濟脅迫,就是要醞釀政治認知戰,影響台灣民眾的民主選擇。

全球對中去風險化:中國經濟吸引力下降

有論者隨著中共起舞,一再替中國掩飾「以經逼政」的事實,又刻意扭曲中國經濟下滑的事實,帶風向「台灣需要仰靠中國市場」來混淆視聽。問題是,中國市場疲軟已不是傳聞而已,國內消費、就業低迷問題浮現,不只是對外貿易有負成長的現象,就連許多外國企業不是已經「潤」(Run)出中國,就是正在規劃轉移投資根據地到其他國家,台灣仍有人在睜眼說瞎話!

中國經濟到底問題有多大?由於中共已有動作要講經濟數字「蓋牌」,以及長期以來,官方刻意「美化」統計的灌水行徑,必須說要正確認識中國必須將北京官方數據打個折扣。從近年來,中共採取強烈的刺激經濟政策,前兩次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和2020年COVID-19疫情,最近一次就在今年(2023年)6月中,國務院出台的「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顯然中國經濟困境已是現實。

長期以來,中國一再運作「人口紅利」來作為經濟發展的老本,然而,這已不是增長利基,反而成了反噬社會穩定的負擔,由於外資出逃、對外經貿萎縮,進而衝擊投資及生產力的動能,連帶的挑戰便是就業機會銳減,以及市場消費需求疲軟,這是「惡性循環」,問題猶如螺旋般持續擴大,也讓中國房地產、地方債務的破洞盡出,這也是國際社會要對中國「去風險化」(De-risking)的主因之一。

他山之石:南韓對中國經濟依賴的代價

全球市場經濟國家也開始重新審思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特別是在今年上半年在日本舉辦的G7峰會,七大工業國取得共識,在不和中國脫鉤的前提下,必須加以防範中國的經濟脅迫;換句話說,「如何和中國保持距離」已是目前世界各國的主流意識,這反映在近年來深受中國經濟脅迫的歐洲小國身上,特別是立陶宛,雖然近期中國正鬆綁對立陶宛的經貿報復,但該國政府及企業已意識到必須謹慎看待中國。

離台灣最近的南韓也開始重新檢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仰賴中國市場的機運,不得不採取「軍事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平衡策略;但是,在尹錫悅總統上台後,已逐步調整對外策略,不只是在國際政治的立場上不同於前任文在寅,在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也有明顯改變,光是今年韓中貿易會是31年來的首次逆差(除了1992年韓中建交時曾有過),逆差額也可能會創歷史新高,達近200億美元,規模相當可觀。

究其原因,恐怕與整體國際情勢,以及南韓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有關,韓中兩國在2014年簽署了FTA,但這個時間點正好也是韓中貿易順差下降的開始,這其實正好說明了雙方因為FTA的簽署項目中,南韓部分產業這一來無法拓展在中國的市場,二來因為中國政府對科技產業的干預,南韓具優勢產品也難出口至中國,更不用說價格成本難與中國本土產品競爭。

南韓與中國經貿打交道的經驗,最值得台灣留意的是「政府對中國的戰略思維」,由於韓中FTA是在2014年簽署,再之後接續上任的文在寅政府,又維持「親中路線」,FTA已大開了經濟安全的山海關,文在寅的依賴中國經濟政策,讓南韓國內市場更依賴中國進口,舉凡太陽能板、機器人、無人機、電動車等多是「中國製造」,不但國內產業發展面臨競爭困境,還得時常面對來自中國「限韓令」的威脅,如同台灣所面臨的中國「經濟脅迫」!

ECFA糖衣毒藥:台灣必須保持安全距離

當然,南韓在高科技產業也有代表性,特別是半導體,在韓中FTA正式上路後,南韓半導體出口至中國的金額持續增加,而這相對於其他產業,同前述分析,在2014年後卻是相逆減少;然而,近年來,美國拉起對中國的科技戰防線,積極打造排除中國在外的全球供應鏈,許多友善聯盟的夥伴,也持續減少與中國的經濟連結,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南韓今年半導體產業出口至中國也有明顯下降,這便可窺知情勢的演變。

對台灣來說,台灣與全球的經貿鏈結正在快速加溫,也表現出與中國正在「保持距離」的過程。近年來,台灣對全球其他國家的投資金額已超過對中國的投資,且差距已愈來愈大,更不用說許多台灣上市櫃公司自中國匯回的收益也不斷增加,以及陸續有台商回台投資,這顯示中國經濟對台灣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且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也呈現穩定減少趨勢。

台灣面對來自中國的經濟脅迫,就短期來看,中共確實有著介選的政治目的,而從中長期來思考,台灣也該藉此機會來重新反思兩岸經貿政策,尤其是過度依賴ECFA的政經後果,更沒理由重蹈覆徹,走回仰賴中國市場的老路,特別是重啟服貿、貨貿談判,以及又再陷入ECFA的泥淖裡,衍生的經濟代價恐怕比南韓更大,更遑論還有中國的軍事野心及政治意圖,台灣要與中國保持安全距離的同時,也要提升「經濟」和「供應鏈」的韌性,以強化國家的經濟安全。

作者》吳瑟致 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