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中央廣播電視台logo圖

節目
| 總覽 #廣播金鐘60
節目類別
節目總覽
主持群 節目表
推播熱門報導
華語 文化
徐凡

歡迎光臨文創市集

歡迎光臨文創市集

主持人:
播出時段: 每週四

拉近你我的距離,一起傳遞探索台灣寶島之美而感動,如果要為台灣說出一個美麗的故事,會是什麼?是壯麗的高山群還是綿延的海岸線?是田園農村的活力還是城市都會的包容力?透過多樣及多元的文創、地方創生,為台灣特有的地方創生及文化,做出新的註解,讓我們一同體驗。
現今是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科技的便利之外,人類還是需要有溫度,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以不同角度去紀錄聲音,再藉由科技的輔助增加圖檔、文字的說明,更能完整呈現珍藏的故事。

📌臉書粉絲專頁👉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
🌍來信資訊
📮郵寄地址|臺灣104237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5號 中央廣播電臺 華語節目 收
✉️e-mail|17rti@rti.org.tw

歡迎光臨文創市集
節目快訊
蔡旻翰 木材造型藝術家
蔡旻翰以木為筆,雕刻出機械與生命共生的藝術語彙
來賓:蔡旻翰/木材造形藝術家 木材造形藝術家蔡旻翰的創作,總是讓人驚嘆於那份「有機與機械」並存的張力。從小在高雄成長的他,對自然的形態與城市的結構皆有深刻的觀察。後來定居新北,生活環境的轉變,也讓他的作品逐漸從自然的肌理轉向結構的秩序,呈現出融合生命與工業的獨特語彙。 談到創作起點,蔡旻翰表示,木材之所以吸引他,不只是因為溫潤的手感與天然紋理,更在於它「會呼吸」。木頭會隨溫濕度改變而收縮、膨脹,這種帶著生命律動的特性,讓他在雕刻時必須與材料「對話」,而非單向地塑形。也因此,他從未將木頭視為被動的媒介,而是共同完成作品的夥伴。 他的作品以「生物機械結構」為主要風格,常以零件式的構成組合成一個完整體。每個構件既可獨立觀賞,又在整體中相互咬合,形成動態的平衡。為了呈現作品的空間張力,他會利用木材的方向紋理、厚薄變化,以及光影投射的角度,讓觀者在不同視角中感受到作品的呼吸與節奏。 至於雕刻之所以能如此栩栩如生,蔡旻翰說,關鍵在於「觀察」。他經常觀察動物骨骼、植物結構與機械零件的運作方式,並透過長時間素描訓練與手感練習,掌握形體之間的韻律。他相信,真正的生命感,不在於複雜的造型,而在於...
蕭晨芸 商業設計師
從水晶到文創,蕭晨芸用創意點亮生活,拓展文創新可能
來賓:蕭晨芸/商業設計 從水晶、飾品到靈性文化,蕭晨芸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詮釋方式。對她而言,設計並不只是外觀的呈現,更是一種將信念、情感與能量轉化為作品的過程。在創作水晶飾品時,她一方面結合自身的美學品味,另一方面也細心觀察市場需求,力求在「個人特色」與「消費者期待」之間找到平衡點。 談到文創觀點,她認為水晶飾品不僅是一種商品,更能成為文創作品的一環,因為它承載的不只是材質價值,更包含了文化意涵與生活態度。對她來說,文創是一種融合經驗、故事與文化的方式,它能讓設計品成為表達自我的載體。以台灣的文創市場為例,她觀察到其中充滿創意與活力,但同時也面臨挑戰,例如如何在同質性高的環境中突顯獨特性,以及如何在有限資源下保持品牌的長遠發展。 展望未來,她希望能把水晶飾品的創作,整合成一個品牌。今年即將展開的日本打工度假,也讓她期待能將當地文化元素融入未來的作品,藉由跨文化的交流,激發出更多靈感。她也分享台灣與國外的文創觀念分析。 她給年輕一代的建議是:不要害怕嘗試,即使跌倒也能在過程中找到真正想要的方向。因為文創的價值,不在於一開始是否完美,而在於能否帶著熱情不斷探索與堅持。    
2025-10-09
蕭晨芸 商業設計師
將生活與創意轉化為獨特文創作品的商業設計
來賓:蕭晨芸/商業設計師 蕭晨芸是一位商業設計師。畢業於銘傳大學後,她曾前往紐約短暫停留,透過與不同文化的接觸,累積了許多靈感,這段經歷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她後來的文創道路。回到台灣後,她進入 Godiva 從事兩年半的銷售工作,從高端品牌的經營到顧客互動的細節,讓她學習到如何體現品牌價值與傳遞服務體驗,這些都成為日後創作與經營的重要養分。 疫情期間,她回到家裡協助國際貿易與代工的相關業務,進一步觀察傳統產業的運作模式。這段經歷讓她體會到「傳統貿易」與「文創產業」的差異,並開始思考如何將設計思維帶入既有的商業流程之中。雖然是家業協助,但她依然沒有放下對創作的熱情。 在工作的同時,她考取了蠟燭專業證照,投入藝術蠟燭的製作與販售。對她來說,藝術蠟燭與一般商品蠟燭最大的不同,在於能夠承載情感與故事,成為生活中具有溫度的物件。她也曾帶著作品參加市集,透過面對面的交流與顧客互動,獲得許多真誠而深刻的回饋,這些經驗不僅給予她持續創作的動力,也讓她感受到設計真正與人連結的力量。 隨著因緣際會,她更在朋友的鼓勵下開始嘗試水晶飾品與靈擺創作,將設計美感與能量療癒結合,逐漸開展出另一條創作道路。從紐約的...
2025-10-02
V&J 珄笙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以纖維藝術結合環保與共創,陪伴婦女成長並拓展國際市場
來賓:陳亞筑/V&J 珄笙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在培訓課程中,V&J 珄笙工作室不僅希望婦女們獲得一技之長,更著重於「自信心」的養成。陳亞筑分享,她們設計了循序漸進的課程,讓學員從最簡單的手作開始,慢慢累積完成作品的成就感,進而相信「自己也能做到」。其中有位原本沉默寡言的學員,因為完成了第一件作品而勇敢站上展場,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這份轉變讓團隊深受感動,也印證了陪伴與支持的力量。 在婦女共創平台上,工作室更規劃了「升等制度」,像是一場冒險遊戲:隨著技術提升與參與度增加,學員能獲得不同等級的認可與資源,讓學習不再只是課程,而是充滿挑戰與榮耀的旅程。 談到自家毛線的研發,陳亞筑說,從小就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毛線品牌,而 PET 寶特瓶再製材質不僅兼具環保,更能賦予纖維新的生命。 與傳統毛線相比,這些永續毛線承載的不只是功能性,更是一份環境責任。她希望創作者在使用時,也能感受到這份理念,讓作品成為環保意識的延伸。 在 2024 年「藝術自由日」獲得評審獎,更是對多年努力的肯定。展望未來,V&J 將持續並行於藝術、社會影響與永續材質三方面。她們觀察到台灣纖維藝術正朝向跨界融合、環保材質與生活美學發展,未來也希望持續...
2025-09-25
每頁4筆/共  筆
推薦相關主題節目
華語 文化
推薦相關主題節目
華語 文化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