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從美國反以色列學生運動 看見世代矛盾

  • 時間:2024-05-09 22:5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從美國反以色列學生運動 看見世代矛盾
美國大學生抗議以色列攻擊加薩走廊、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運動在全美擴散,圖為日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百人紮營示威。 (圖:中央社資料照片)

近日,美國各地有關以巴衝突的學生示威活動愈演愈激烈,一些學生在校園搭起帳篷作為示威的營地,有部分學校請警察介入清場,把示威者的帳篷拆除並將其逮捕。迄今為止,已有二千多人因參與示威而被捕。

隨著畢業季的到來,許多大學正舉行期末考試和畢業典禮,但這場學生運動浪潮並未停止。在上週舉行的密西根大學畢業典禮,有幾十名學生在典禮上進行抗議行動,校方則試圖採取額外預防措施,讓學生移動到體育場後方自由抗議,整個過程沒有逮捕任何人。但也有一些學校因此而取消畢業活動。

學生與當權者可以如何對抗呢?事實上,美國史上共發生過4次大規模校園示威活動,包括1960年代的言論自由學運、1970年的反越戰、反種族不平等運動和1985年的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運動,最終都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雖然過往學運的背景和成因都不一樣,但它們都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挑戰現有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權力結構。

浮動歷史觀:沒有永遠的受害者?

在資訊傳播迅速的時代,我們如何討論受害者呢?與60年代社會一致的反戰氣氛相比,現代美國社會對以巴衝突有著不同世代的想法差異。根據哈佛大學美國政治研究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olitical Studies,CAPS)在去年12月進行的民調顯示,不同年齡層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觀點截然不同,18到24歲的「Z世代」年輕人,有過半認定猶太人整體而言是一個迫害者群體。但是,與年輕一代的年齡層看法不一樣,年紀愈長支持以色列的比例愈高。

以色列的猶太族群曾是歷史的受害者,他們曾失去了家園,又在二戰期間受到滅絕性的迫害,這種集體記憶讓以色列鞏固國族認同,令他們更勇於反抗來自周邊敵對國家的軍事威脅和恐怖主義,保衛自己的領土和政治權利。到近代的觀點中,常在網絡傳播的影片中看到許多巴勒斯坦平民被迫害,在佔領土的生活條件被剝奪,他們面對經濟困難、行動自由受限的困境,在國際法下的權利都被侵犯,以色列由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

演算法與觀點形成訊息泡沫效應

在數位時代,社交媒體演算法對我們的訊息接收和觀點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Instagram和TikTok會透過分析用戶行為,如點讚、分享、觀看時間等,來推薦個性化內容,從而創建訊息泡沫,使用戶主要接觸到與自己觀點相符合的訊息。不同年齡層接受的訊息的來源亦有明顯的分野,比如長者較多會觀看電視新聞和閱讀報章,可能習慣觀看的某個廣播電台會持有某種立場的訊息過濾。

這種訊息過濾機制令人對公共議題的理解產生極端的分歧。例如,支持巴勒斯坦的用戶可能頻繁看到描繪巴勒斯坦苦難的內容,而支持以色列的用戶則更多接觸到強調以色列安全威脅的訊息。這不僅固化了既定觀點,也限制了對衝突多面性的理解。

許多國族之間的衝突有著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強調歷史觀的重要性,考慮多種不同的觀點有助形成更全面的歷史理解。在輕易接觸大量資訊的年代,我們也要學會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和評估透過社交媒體接收到的訊息,避免簡化複雜的社會與政治動態,有助於推動更公正、更平衡的歷史和政治對話。

作者》甘甘 香港人,目前在台。寫在台見聞同時又會說起香港往事。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