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荒誕:特權炫富橫行、抗戰將領碑受侮
最近,中國大陸年僅18歲的演員黃楊鈿甜因為在成人禮中佩戴價值230萬人民幣的GRAFF耳墜、又因為在深圳擁有價值上億的別墅,而為網民熱議。她的高調炫富,讓她的父親面臨公眾強烈質疑。大陸網民們認為,黃楊鈿甜的父親曾經是四川雅安城管的公務員,參與雅安地震的捐款收支事務,下海經商迄今不過10年,卻不正常地累積大量財富;而黃楊鈿甜的回應更是加劇公眾怒火:她竟然宣稱佩戴的GRAFF耳墜是仿品。眼尖的網民們不依不撓,不斷找出她往日各種奢靡行頭的圖片;不斷找出她父親承包政府工程的證據…然而,一些中國大陸精英卻趾高氣昂,認為網民們是「仇富」、「霸凌」、「見不得別人好」。
我們在黃楊鈿甜風波中看到一個令人齒冷的現象:中國的一般民眾或網民,比所謂精英、所謂知識分子更加注重道德、公平,更加勇於發聲;涉及社會熱點和公平正義,中國所謂精英們是失語的、有時甚至是助紂為虐的。他們更加注重的是體制給予的利益,而無視一般人民的疾苦,無視社會的陰暗和醜陋。有時,他們甚至成為「反歷史主義」的工具。這與歐洲知識分子所具備的公共責任精神完全不同。
2024年黃埔建軍百年時分,中國大陸很多民眾在互聯網上表達對黃埔軍人抗戰救國歷史的緬懷,追尋歷史真相。但位於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抗日戰爭史研究室」主任吳敏超,當時卻在大陸權威史學期刊《抗日戰爭研究》上發表〈論國民黨將領張靈甫〉一文,貶低國軍抗戰名將、在國共戰爭中陣亡的張靈甫將軍;貶低張將軍所在的國軍第74軍。由於此文發表正值以國軍1944年衡陽保衛戰為題材的電影《援軍明日到達》被下架前後,故迅疾引起網民強烈反應。
這篇論文提出「不應將七十四軍戰績神化、也不應將張靈甫在七十四軍中的戰績神化」。在張靈甫將軍的故鄉——陝西,當地民眾感念張將軍抗戰辛勞而修建衣冠塚和紀念碑。此文卻對這座紀念碑橫加批判、大肆指責:「張靈甫陵園的碑上刻有『孟良崮上枕悲聲』『四十四春酬家國』等詩句,對張靈甫之死流露出明顯的同情和贊譽傾向嚴重偏離了人們對解放戰争的認識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網上輿論被一批『國粉」推波助瀾…誇大其抗戰事迹,將其列爲『抗日十大名将』。」該論文最後結論是:第74軍和張靈甫被神化,是「國粉」刻意製造輿論風潮的結果;若張靈甫在國共戰爭中被俘,也會被當作「戰犯」而送進監獄接受改造。這種氛圍不是一日形成,而是極左的反歷史主義沉積多年的結果。早在2016年,這座陵園紀念碑就曾遭極左暴徒潑漆破壞。同樣的立碑、砸碑在張靈甫陣亡地山東孟良崮,更是持續上演近10年。
這是抗戰勝利80週年之際的現實:一個前官員的女兒可以炫富、可以坐擁價值上億的豪宅別墅,所謂精英們可以理直氣壯指責廣大中國網民的憤怒是「仇富」;而曾經為抵禦外侮而流血的抗戰軍人,卻因為內戰和意識形態因素,連一個紀念碑、一個緬懷,都要被批判——容得下官員的億萬別墅、卻容不下抗戰將領的紀念碑。
南嶽衡山國軍致敬碑。(作者提供)
真正的抗戰鐵軍、真正的模範軍人
國軍第74軍在八年抗戰中歷經淞滬、南京保衛戰、蘭封、豫東、武漢、南昌、三次長沙會戰、上高、常德、長衡、桂柳、湘西等重大戰役,是無可辯駁的抗戰「鐵軍」;作為第74軍一分子的張靈甫將軍在抗戰時期先後擔任團長、旅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右腿負傷,因戰功卓著獲得三等及四等寶鼎勳,是當之無愧的「模範軍人」。中國大陸學者放著社會公義、貪腐特權不去批判,反而無視人民對歷史真相的追求、迴避抗戰烽火的慘烈,竟然還在論文中探討張靈甫將軍右腿在抗戰中究竟是負傷還是殘廢、宣稱「不能把負傷誇大為殘廢」。如此「研究」,只是為了貶低張將軍戰功、為了打擊他們口中的「國粉」和中國大陸人民對張靈甫和國軍抗戰歷史的敬仰。
這是將國軍抗戰歷史視為「他者記憶」甚至「敵者記憶」,踐踏八年抗戰中全體軍民的犧牲。出現這樣的情形,是因為以第74軍和張靈甫為代表的一大批國軍部隊和將領,在後來的國共戰爭中剿共堅決、戰力亦強,因而被視為「反動派」和「反革命」。他們在抗戰時期的貢獻亦遭不同程度貶低甚至湮沒。而對他們抗戰功績的讚美,在中國大陸有時會被當成是挑戰革命史觀、是「歷史虛無主義」。
筆者長期研究中國大陸的國軍碑墓史蹟,其殘垣斷壁之狀,宛如被打爛的花瓶,碎片滿地卻依然遍溢芬芳。任何一座現存或不存的國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都凝結著國軍先輩在八年禦侮中的苦痛與付出,是歷史的聖殿。偏頗運用革命史觀或片面引用史料而嘩眾取寵,是對這一聖殿的玷污。
那些覺得官員可以擁有上億別墅的人、那些覺得官僚子女可以戴230萬人民幣大搞成人禮的人、那些將網民監督和聲討視為「仇富」的人,和那些無視張靈甫將軍抗戰貢獻、無視74軍歷史、無視抗戰真相甚至加以扭曲誣蔑的,是同一群人。同樣,憤怒聲討特權、貪腐的,和追求抗戰歷史真相、緬懷國軍先賢的大陸民眾,也是同一群人。因此,這不是情緒宣洩和鬥嘴,而是真善美與假惡醜的對壘。
歷經坎坷的將士墓:最悲壯的成人禮
「成人禮」想必無比重要,一輩子只有一次,所以黃楊鈿甜要戴著230萬的耳墜參加。筆者發現,當代中國官僚階層子女特別熱衷成人禮。新冠疫情期間,河南鄭州一位社區女書記在新聞發佈會上聲稱自己為了防疫工作而錯過了女兒的成人禮。這番話讓飽受封控煎熬、民生艱難疾苦的民眾大為憤怒,排山倒海的抨擊席捲網路。但《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卻理性、中立、客觀地表示:希望民眾對這位女書記多一些包容。當這群官僚的後代們享受奢靡的成人禮時,中國億萬的成人門在充當城市的牛馬、成為996生活(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週工作6天)的奴隸。
八年抗戰中的國軍少年兵,是二戰美英記者們鏡頭下的稚嫩和堅毅。他們的成人禮是犧牲、是墓塚。第74軍普通士兵年齡普遍不大,十幾歲的很多。1937年南京保衛戰期間,第74軍下轄的第51師在南京賽虹橋一帶設防。團長程智、副團長鄭溥生、營長徐景明率部迎敵。戰事之慘烈,從紀念塔碑文中可見一斑:「程團長親率徐營與敵肉搏,陣地得以轉危為安,不幸程團長連中六彈壯烈殉國。時鄭兼營長身陷重圍而始終不為威屈,慷慨就死。十二月十二日,因戰略改變,徐營長奉命掩護本旅轉進,於遂行任務期間,徹夜與敵激戰,卒以眾寡懸殊,彈盡力竭,舉全營而殉國焉。」然而這座紀念塔卻在1950年代政治運動迭起的歲月中遭遇厄運。1949年後,一名思想左傾的日僑主動攀上塔頂,拆下青天白日滿地紅。其後,隨著南京市政道路建設規劃,將紀念塔列為「障礙物」而拆除。
1943年11月,日軍逾10萬大軍來襲。國軍第74軍第57師代號「虎賁」,在師長余程萬率領下,僅以8000餘人守城。這是抗戰史上最慘烈的城市防禦戰之一。每一條街道、每一堵牆,每一道水溝,每一個房屋,都在鮮血和犧牲中反覆拉鋸中。當年12月初,常德幾近失守,余程萬向長官孫連仲發出絕命電,以「中華民國萬歲,余程萬謹叩」為結尾。最終援軍趕到,常德會戰取勝。惟第57師幾乎全軍覆沒。作家張恨水為守軍精神所感動,寫下小說《虎賁萬歲》。如今,常德會戰陣亡將士公墓是當地民眾的心中的聖地,因為他們與74軍先輩、與這座公墓風雨相伴。公墓牌坊上的青天白日徽曾被換上紅五星,紀念堂被毀,墓區中所有的青天白日徽被鑿毀。部分有良知的地方官員當年為保護公墓,以水泥覆蓋碑身,刻下「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與毛澤東語錄。在文革年代中,這種無可奈何的機智令人淚下。直到1981年,墓地得以初步修復,碑文得以重見天日。但公墓原本的墓誌銘已經徹底失傳。2017年底,公墓突遭圍封,引發「青天白日徽將遭拆除」的傳聞。當地民眾紛紛留言、致電官方抗議,使得當地文物局發出通告稱「僅為保護性整修」。2019年,墓地再遭極左分子破壞,當地民眾憤怒聲討。所以,真正的成人禮是道德之覺醒,能夠激發幽暗時代人性的光輝。
南嶽衡山第74軍公墓紀念碑。(作者提供)
湖南南嶽衡山的第74軍公墓,是筆者研究國軍史蹟的起點。最令筆者難忘的,是公墓前方那座不顯眼的致敬碑。不高,頂部嵌著青天白日徽,正面鐫刻八字:「遊人到此,脫帽致敬」。更令人心頭一緊的,是碑身中央那一道明顯的斷痕——被砸斷後重新黏合的痕跡清晰可見。正是這道斷紋,讓今日所有對第74四軍的紀念和追思,不只是緬懷,更囊括了對污蔑與倒退的警覺和反抗。這座公墓建於1943年。紀念碑上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陸軍第七十四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碑身各處都有國民政府軍政要員題字。碑文最後四字「衡峯嶽嶽」,寓意忠烈精神與嶽麓之巔並壽永存。1952年起,南嶽官署屢接上級指令,要「清除反動遺蹟」,官員張懷一等人三度抵制,結果被定性為「政治錯誤」。至此,這一地區所有國軍抗戰墓葬題刻、碑銘全數遭剷除。至1960年代文革,更遭到毀滅性破壞——碑塔傾覆、墓石破碎、挖墳掘墓、挫骨揚灰。雖然南嶽忠烈祠與墓葬區從1980年代起陸續獲得修復,但碑身上顯眼而深刻的斷痕提醒今人:如果對侮辱、貶損、詆毀、扭曲第74軍甚至整個國軍抗戰歷史的言行保持沉默,那不幸和荒唐的極左歲月隨時會再來。
抗戰時期,湖南西部的芷江機場是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的重要基地,為國軍提供空中支援,因而成為日軍要奪取的戰略重鎮。1945年春,日軍發動湘西會戰,國軍與美軍共同作戰。第74軍第51師在這次戰役中以寡擊眾,連長親自帶隊衝鋒,全師最終近兩千人陣亡。戰後,陣亡官兵被埋葬在湖南溆浦縣龍潭鎮的弓形山。錢鐘書之父、大儒錢基博受命為公墓撰寫碑文,以「千秋萬歲,仰莫與京」表達他對第74軍的最高敬意。1967年,碑被砸、墓被毀、烈士名錄碎裂散佚。靠著當地居民的守護和記憶,部分殘碑被尋回,重置於修繕後的墓園中。陽光溢灑下,空中俯瞰,墓丘頂部花草呈現自然而絢美的青天白日造型。
這些墓塚讓我們看到另一種成人禮:是第74軍將士的犧牲;是少年扛槍;在國脈民命關鍵時刻慨然赴義。而今日被貪腐官僚子弟們熱衷的成人禮,是民脂民膏堆砌的權貴加冕禮;是特權階層的宴會燈火;是天價耳墜對人民的羞辱;是天價別墅對百姓蝸居的嘲弄。正是因為國軍抗戰的成人禮曾經在荒唐歲月被打碎而丟入扭曲的角落,黃楊鈿甜們的成人禮才堂皇登場、大行其道。
湖南溆浦縣弓形山地74軍公墓殘碑。(作者提供)
天價別墅終會倒下、七十四軍豐碑永存
據美國國家文書暨檔案總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史料記載,第74軍在抗戰中的戰力和貢獻,得到了美軍方面的高度肯定。在1945年湘西會戰這一保護美軍芷江機場的戰役中,美軍聯絡組的康明斯上校(A.H.Cummings)在報告中形容第74軍是TOP NOTCH(一流部隊)、戰意高昂、士氣勇猛,並為能與這樣的部隊合作感到榮幸。
今天,在中國大陸,包括抗戰時期的74軍在內,眾多國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或紀念碑,其石料和掩埋其中的忠骨,變成了黃楊鈿甜天價別墅的地基。盧溝橋頭29軍官兵和吉星文將軍遺下的大刀殘片,成為了這座別墅的鋼筋。當今中國底層百姓在內卷中的掙扎和歎息,成為塗抹這座別墅的石灰、更成為嵌入別墅的地磚。所以它的奢華雖然富麗堂皇,但卻不公不義。筆者深信,黃楊鈿甜的天價別墅會有倒塌的一天,因為它玷污了抗戰勝利、搶奪了民脂民膏、踐踏了人民尊嚴、其存在更讓八年抗戰中的陣亡國軍死不瞑目。
74軍的抗戰豐碑會永存,因為今天在網路上憤怒聲討官僚貪腐、譴責黃楊們「凡爾賽式炫富」(表面低調而不經意的炫耀)的中國年輕人和網民,正是74軍抗戰精神的繼承者。他們繼承的,不僅有國軍抗戰真相的歷史記憶,還有生而為人的勇氣與道德。這就是74軍與張靈甫將軍具有的那份無法抹去的「魅力」,它不來自銀幕和宣傳,而是以抗戰歲月中的氣節與榮譽所鑄就,奠定了張將軍及第74軍官兵他們在後世眼中的自信和威儀。因為歷史是人民的,更是上帝的,祂庇佑著那些守護記憶和真理的人們,使純潔的信念永恆傳承。
抗戰勝利八十週年之際,當以最景仰、最謙敬之心,向「永遠的抗戰鐵軍」第74軍先輩、向「永遠的模範軍人」張靈甫將軍,致上後世莊嚴的最敬禮,因為他們是真正的抗戰歷史和主角。更要向今日為了公平正義、為了反抗內卷、為了討伐貪腐而勇敢發聲的中國大陸青年人和網民致敬,因為他們毫無體制內學者的犬儒、庸俗和市儈,而是正在繼承和發揚著真正抗戰精神,為一個更美好的時代而拼搏。
他永不動搖;義人被記念,直到永遠——《聖經》詩篇112:6。
延伸閱讀 【二戰80週年】
系列(一)俏也不爭春—被忘卻的中華民國海軍二戰史
系列(二)侵略者乎?解放者乎?——蘇聯二戰角色評析
系列(三)歷史的「未亡人」——中國大陸國軍老兵的坎坷人生
系列(四)誰的「抗戰」?—七七抗戰or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系列(五)不可忘、不可辱的國軍敵後抗戰史
系列(六)二戰記憶Vs.韓戰記憶:關稅戰之外的歷史敘事之爭
系列(七)抗戰時期的疑美論、疑軍論、和平論與邊陲特殊化
系列(八)當董明珠的「海歸間諜論」遭遇孫立人將軍
系列(九)責任、榮譽與友誼—浩氣長存的香港保衛戰及二戰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