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回首頁| 網站導覽| YouTube| Podcasts|
|

中央廣播電視台logo圖

節目
| 總覽 #廣播金鐘60
節目類別
節目總覽
主持群 節目表
推播熱門報導
華語 文化
徐凡

聽!建築說故事

聽!建築說故事

主持人:
播出時段: 每週一

臺灣在地的建築,不論是在視覺、工藝、特色建築以及各宗教與廟宇建築,都融合了每個時代的建築風格,同時在結構或是功能上,都可以展現出當時社會的文化經濟、宗教與藝術,不同階段當代的建築風格與歷史文化的意涵。
臺灣的建築包含了多元文化以及具有時代性的建築:原住民建築是南島語系建築,荷西時期是殖民與傳教活動,因此在南北地區有不同的特色教堂;在明鄭時期,因為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所以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然而到了清治時期的建築,開始走向中西文化融合,所以「炮台」建築興盛。另外,在日治時期是以閩南、日本、西洋文化為主要的建築,但隨著國民政府來臺,引入了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因此,臺灣的建築有了多元層次,不同面紗的建築。讓我們跟著不同的專家走讀聆聽不同城市的特色建築故事。

📌臉書粉絲專頁👉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
🌍來信資訊
📮郵寄地址|臺灣104237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55號 中央廣播電臺 華語節目 收
✉️e-mail|17rti@rti.org.tw

聽!建築說故事
節目快訊
任慶力建築師
以在地文化為根基,透過建築創造人與環境的深度對話
來賓:1.任慶力建築師/力佳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2.吳佳洲/力佳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總監            3.李承霈/力佳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部經理 三位~~任慶力建築師、吳佳洲設計總監與李承霈設計部經理,都因對空間與生活的熱情選擇了建築作為職業。任慶力建築師表示,對建築創意的好奇,是他選擇這條職業道路的原因。在學習過程中,各式建築課程讓他學會從概念到實務的完整思考,而眷舍、教會、美術館與博物館等不同類型建案則提供了最直接的挑戰,特別是如何兼顧歷史脈絡與現代需求。在毓繡美術館與左鎮菜寮化石館的設計中,他更著重將地方文化融入建築語彙,讓建築不只是空間,更是文化的承載者。 吳佳洲設計總監則回顧,在勝治建設與興富發建設的集合住宅及都更案中,他學會在功能規劃、住戶需求與社區互動間取得平衡。他認為集合住宅最大的挑戰在於有限建築量體下,如何兼顧舒適性與公共性,同時在商業開發與設計理念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每個專案都是對專業判斷力與設計策略的磨練。 李承霈設計部經理指出,清水建築工坊與原築院的歷練讓他累積了多元設計經驗,從茶文化展示中心強調文化意象,到集合住宅兼顧公共與私密空間,再到市民活動中心以使用者體...
2025-10-27
洪浩鈞 共序工事建築師設計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以台灣在地建材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讓空間成為文化與生活共生的載體
來賓:洪浩鈞/共序工事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洪浩鈞建築師以「讓建築成為連結人、文化與土地的媒介」為理念,持續以創新思維探索建築的社會價值與未來可能性。他的作品從《鳳嬌催化室》的社會互動實驗,到《泉。場》引導民眾重新走入工業區、感受城市邊界,再到運用 AI 與元宇宙重現飲食記憶的《神農氏》,皆展現出文化、科技與環境整合的能力。《泉。場》以「場域再生」為核心,打破建築疆界,使自然、城市與人重新對話,因而獲得 ArchDaily 全球百大建築與 Bloomberg 國際關注;《神農氏》則透過數位科技詮釋文化傳承,探索記憶與空間的多重可能。 作為 WAF 世界建築節的評審,洪浩鈞建築師觀察到亞洲建築逐漸從形式美學轉向「議題導向」,更注重永續、共生與地方文化的深度表達。他以《淨零減碳展》為例,透過「零廢棄、零遺留」的策展理念實踐環境責任,讓永續行動成為文化創意的一部分。今年十一月,他將以該作品赴邁阿密參與 WAF 世界建築節獎最終決選,祝福浩鈞建築師能代表台灣登上國際舞台。同時,他也思考何謂台灣建築的特色,並以靈活多元的人文視角進行詮釋。對想從事建築的年輕人,他勉勵唯有懷抱熱情、堅持初衷,並不斷探索建築的意義,才能創造出真...
洪浩鈞-共序工事建築師設計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以實驗精神融合風土與國際視野,洪浩鈞建築師打造共感的建築語言
來賓:洪浩鈞/共序工事建築師設計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洪浩鈞建築師從小在建築與藝術氛圍中長大,奠定了他對空間與美學的敏銳感受。畢業於淡江建築系後,他前往英國深造,先後取得布萊頓大學都市設計碩士與倫敦大學巴特雷建築學院建築設計碩士學位。留學期間,他在開放且具批判性的設計教育環境中,培養出跳脫框架、敢於實驗的思維方式,也讓他開始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建築與都市的關係。返台後,他於2017年創立「共序工事建築師設計事務所」,以實踐「都市、建築、空間、風土、視覺、互動、民匠精神」為核心理念,帶領團隊持續探索建築與文化之間的對話。 他認為,建築不只是造型的呈現,更是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因此在每一個設計中,都重視風土材質的再詮釋與當代語彙的結合。例如作品〈泉。場〉與〈神農氏〉,便展現出在地精神與國際視野的融合,兩者皆入選 ArchDaily 全球百大最佳建築,並獲 Bloomberg 專題報導。洪浩鈞也強調「實驗性設計思考」的重要,他曾以結構與光影為出發點,嘗試將自然元素融入建築肌理,創造出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空間體驗。從英國海澤維克工作室的實務養成,到在台灣創建團隊的實踐,他始終保持開放心態與創作熱情,讓建築成為連結地方與世界...
2025-10-13
楊恩達「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的創辦人
楊恩達,以文化與生活觀察建築,思索空間與自然共生
來賓:楊恩達/「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的創辦人 楊恩達,作為「準建築人手札」網站的創辦人,長期關注台灣與國際建築發展,他的視野從產業鏈、自然環境到文化脈絡皆涵蓋其中。在近期文章〈我們為何與竹子漸行漸遠?〉中,他反思台灣竹林資源的流失與廢耕竹林的浪費,認為若能串連設計與產業鏈,不僅能保護環境,也能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綠金」,實現永續發展。對他而言,建築不只是空間的規劃,更是對生活與環境的深度理解。 國際案例亦是他觀察的重要範疇。例如,屏東佳樂水「Nature Rocks!」計畫由 MVRDV 與黃偉成建築師事務所共同主導,採仿生岩石設計,縫合森林與海洋,突破傳統道路思維,讓觀光設施自然而生,呈現建築與自然共生的指標性典範。再如溫哥華「The Butterfly」大樓,設計團隊從教堂管風琴汲取靈感,將歷史符號轉化為當代基座語彙,創造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凸顯建築文化的深度。 透過長期介紹國際建築案例,楊恩達認為,歐美社區營造的制度化思維、日本建築對日常生活的細膩關注,都為台灣提供值得借鏡的方向。他也指出,綠建築與生活場域的連結,能啟發台灣建築在地實踐,讓城市與社區更具可持續性。對他而言,建築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的延伸,而跨國的案...
2025-10-06
每頁4筆/共  筆
推薦相關主題節目
華語 文化
推薦相關主題節目
華語 文化
為提供您更好的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
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進一步了解隱私權政策。 
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