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莫拉克十年】重建・南橫・生命線

  • 時間:2019-08-07 15:2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吳琍君
【莫拉克十年】重建・南橫・生命線
重建中的南橫—大關山隧道東端一景。(吳琍君攝)

2009年莫拉克颱風在高雄山區降下的驚人雨量,不僅重創原鄉部落,也導致當地居民的生命線-南橫公路台20線多處道路橋樑慘遭滅頂,絕美高山公路自此塵封、成為傳說。直到莫拉克風災10周年前夕,外界終於有機會一窺現在的南橫全貌,除了震驚大自然的威力,還有對這些持續與天搏命的施工同仁滿滿的敬意。

災變 與天搏命

10年前的莫拉克颱風,對當時擔任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寶來監工站站長的陳正偉來說,恍如一場夢。

災後,當地居民多數都遷往永久屋暫時避難,但是面對道路、橋樑、家園全毀,2、3個月都不見人車出入的死寂荒地,陳正偉還是必須和他的兄弟們,深入窮山惡水、與天搏命,為的就是要搶通災區道路,讓山區災民得以脫困、資源可以進駐。


施工中的南橫一景(吳琍君攝)

陳正偉苦笑地表示,風災時,他也受困在寶來站整整3天,但是脫困後,長達半年的時間,他每天都從清晨6時工作到半夜12時。他說:『(原音)莫拉克那一年,我爸爸就跟我說,你趕快調個崗位,那個地方不能住。因為甲仙隔壁就是那個小林村滅村那個地方,其實那時候,你可以感受到那種氛圍是很悲傷的。那時候,我們的老同事、比較有年紀的,真的都扛不住了,他們都提早就退休了。那時候我自己當站長,我自己一個人,你要去外面測量,找不到人,我還去拜託我們已經退休的老同事回來,幫我一起測量。』

重建一 原鄉天路

儘管道路險阻、工程艱鉅,但是甲仙工務段歷經6年多的努力,投入新台幣20億元後,南橫79到93K、寶來到桃源的14公里聯外道路,終於在2015年底完成8座橋梁重建,其中高85米的「桃源一橋」以及高81米的「勝境橋」,不僅是省道第二及第三高的橋,還榮獲工程會金質獎以及交通部金路獎工程類第一名,當地居民更開心地將這段路稱為「原鄉的天路」。

重建二 惡水上的希望之橋

不過,重建之路越往高處越艱難。南橫96到101K短短5公里沿線,受困於荖濃溪、布唐布納斯溪和玉穗溪3條溪流,在莫拉克風災時匯流而下,沖刷出20多億立方米土石,瞬間將河床抬高40公尺,布唐布納斯溪河道更從20、30米拓寬成200、300米,山上的勤和、復興及梅山3個部落自此成為「重度孤島」,長達7、8年的時間,480位居民對外交通僅能依賴河床便道或「玉穗農路」通行。

陳正偉指出,玉穗農路就是當地人說的「山羊路」,從山上一路蜿蜒下來,又陡又窄又崎嶇,雨天時更是泥濘難行,短短1,200公尺的道路,往往要花上1、2個鐘頭才能走完。他說:『(原音)它那裏有一條路,然後它那條路要到河底,它是這樣「之」字一直下來到這邊,那條路就是人家說的「山羊路」,就是這段路根本就是山羊在走的嘛!這根本不是人在走的!以前最早最早莫拉克那時候,這個路是泥土路,吼!那個時候有夠難走的,你每天、每次走,車子就一直搖一直搖,然後你從勤和那邊到復興,你好像整個人骨頭都快散掉一樣。』


莫拉克風災後,南橫多處道路橋樑慘遭滔滔泥流滅頂。(吳琍君攝)

為了搶通這5公里,公路總局傷透了腦筋,因為莫拉克風災之後,隔年又發生了甲仙大地震、凡那比颱風,2012年又遇到610水災,2013年還有蘇力、潭美、天兔颱風接力來襲,導致重建中的道路不斷遭到洗劫、沖毀。

直到2014年8月,才在新到任的段長王慶雄主持下,耗資10億,於2017年4月完成一座可抗800毫米雨量的「明霸克露橋」,布農族語意為「希望之橋」。自此,勤和以上3個部落的生命線終於開通,梅山以上通往130K的天池,也不再是夢。

4大災區 南橫全線通車關鍵

今年初剛升任甲仙工務段長的陳正偉指出,如果老天爺不再弄人,天氣平順些,明年春南橫即可望有條件通車到天池。之所以只能通到天池,就是因為再往上4公里,還有一處大崩塌區。他說:『(原音)那為什麼我第一階段只能開通到天池?看這個點、這個天池大崩塌的區域,(民國)106年0602的豪雨,它2天下下來的雨量就跟莫拉克一樣,整個把這一塊刮掉了,這一塊超過500米深吶,你能怎麼辦?沒有辦法,因為它下面還有一條很大的野溪,我們真的、人不能勝天哪!』

不只天池大崩塌,往上越過大關山隧道,再到台東向陽,大約14公里、海拔2,200公尺以上的路段,依序還有武雄橋、向陽大崩壁、雪峰橋,總計4大關卡必須克服,南橫全線才有通車的可能。


南橫重要分水嶺、災後完成修復的大關山隧道(吳琍君攝)


南橫高山四大災點之一、位於台東端的向陽大崩塌(吳琍君攝)


南橫高山四大災點之一、武雄橋現況(吳琍君攝)

3大挑戰 天候、地質、人力

以147.8K的雪峰橋為例,海拔就有2,500公尺高,上邊坡沖蝕溝又深又長,到底還有多少土砂量會沖刷下來,沒人可以掌握,短期只能用「貨櫃工法」把道路線型整出來。但是長期來說,還是要做一個長跨距的橋,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只是真的不容易。陳正偉說:『(原音)那它為什麼很困難?就是它河谷縱谷很深哪,你要做一個橋拉起來,它的橋墩深度是很高的,70、80米跑不掉,而且這個點又是最高的點,它的雇工最不易、最少廠商要上來,太高了!你這邊根本沒有辦法住啊!這邊的工率大概只有我們山下的、看有沒有3成。你可能一個中午過後,我們現在看這個天氣很好,可能等下就下大雨了,所以這邊為什麼它會最難,就是這樣子。』


南橫高山四大災點之一、於台東端的雪峰橋下進行中的貨櫃工法(吳琍君攝)

陳正偉坦言,要克服這4大災點,最大的問題就是天候、地質、人力。他說:『(原音)不要說工人不願意上來,老闆他要標的意願就不高了!他要找的工、通常有時候他們做一、兩天就走了、不做了。因為你到了冬天又冷、夏天又遇到下雨,那三不五時又有掉石頭的一個危險性。所以這邊光一個材料要運上來的成本,就比下面大概多了快2倍以上了,因為你運上來就要一、兩天了啊,人家又不願意上來。下面運一趟、怪手(新台幣)6千,這裡一趟要2萬,你看幾倍?3倍!還沒有人要上來!那其他的就更不用講了!』

儘管不斷開標、不斷流標,甲仙工務段同仁依舊選擇戴著鋼盔向前衝,希望今年秋天即可陸續開工,目標2021年底,讓天池到向陽也可以有條件通車。

10年不離不棄 向施工人員致敬

走一趟傳說中的南橫,終於知道為什麼莫拉克風災過了10年,還是沒辦法通。面對根本找不到人上山施工的甲仙工務段段長陳正偉,竟然可以從莫拉克風災撐到現在,還在與南橫天險搏鬥,心裡除了感動,還有更多油然而生的敬意。


站在災後的南橫之巔,景色依舊美麗。(吳琍君攝)


南橫天池上的長青祠,紀念當年南橫開路時罹難的先鋒。(吳琍君攝)

 莫拉克十年  系列報導
系列1/消失危機進行式 等待歸人的小林村
系列2/重建・南橫・生命線
系列3/巨災淬煉防災新思維 國土強韌計畫永無止盡
系列4/失而復得的小林國小 要乘載小林人的新記憶
系列5/風災改變台北女孩教學路 守原鄉十年有成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