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村裡的小林國小,對村民來說,一直以來就像是家一般的重要的標記,雖然在莫拉克風災裡消失了,但在村民堅持下以及小林國小老師不願離開的情感下,小林國小失而復得,換到異地重建,雖然景物變了,但與村民共同經歷風災、重建、新生的小林國小仍靜靜地座落在村裡,要繼續乘載小林人的新記憶。
猶如家一樣的地標 失而復得的小林國小
從高雄甲仙往那瑪夏的蜿蜒山路上,一定會經過小林村裡唯一的學校小林國小,那是一所在校門口就可以看完學校全景的山區小學,小林國小不僅是村裡孩子的教室更是下課後可以安心玩耍的樂園,而這所陪伴小林村走過多年風雨的老學校,在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中,跟著過半村民還有2/3的學生一起長眠在黃土裡。
如果要憑弔當時的小林國小,可以到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因為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幅風災前的小林村空拍圖,照片裡最顯眼的地標就是小林國小,就像是看見自己家一樣地顯眼。這樣的情感在小林村滅村後,馬上就湧了出來,因為倖存的村民強烈主張小林國小應該要蓋回來。在小林國小服務超過10年的教務主任趙璿皓說:『(原音)一開始有設定把我們學校直接裁掉,但後來是在地家長覺得,如果沒有一個學校當中心點,你的人就會開始散掉了。』
因此,那所乘載村民共同記憶的小林國小,很快地在災後第一年就拍板異地重建,經過3年時間,新的小林國小終於落成,新校舍不是以前的L字型樓房,而是富設計感的現代建築,這個失而復得、像家標記一般的學校,總算出現在村民眼裡,而這裡的老師也回到山裡延續使命。
深入村里融為共同體 老師不只是學生的老師
儘管在五里埔重建,但小林國小還是標準的山區小學,不少老師都住在學校,幾乎可以說是半個小林人,只是經歷了巨大災變,還是有老師沒有請調。
在小林國小服務多年的代課老師陳珮綺,曾教過的學生變家長,不只名字牢牢記得,學生的家族系譜也講得清清楚楚,想起熟悉的家長跟學生一夜消失、想起公祭現場一字排開的遺照,每想到一次就哽咽一次,雖然校園成了傷心地,但情感上,真的離不開。她說:『(原音)好像一個生命共同體一樣也有革命情感,學校從有變無,又從無變有,一路走來。』
因為小林村跟小林國小的關係緊密,讓老師不僅僅是老師更是家長平常的訴苦對象。小林國小附幼老師胡佳慈,回憶起風災前幾天,才有一個為了生計煩惱向她訴苦的家長,怎麼就一場風雨全家消失不見。她說:『(原音)八八水災後,全戶整個都不見。因為她才7月底才來找我談心事而已,結果8月多整戶都走了,真的很難過。』
還有在小林國小服務11年的教務主任趙璿皓,早跟村民打成一片,他回憶起2008年的卡玫基颱風讓他困在學校裡,村民知道他有家歸不得,馬上就招呼一起渡過颱風夜。他說:『(原音)那時候我是被困在學校,因為(聯外)橋斷了,那時候家長就直接找我去他們家吃喝玩樂,因為他說反正我留在學校也沒幹嘛,所以就找我去他家吃水餃,說不吃也是會壞掉就一起煮來吃。其實我覺得這邊家長對我們很好、很尊重我們、會不定時找我們聊天,我覺得很棒、很喜歡這邊。』
災後省思 致力發展特色校本課程
小林國小不僅是小林村的地標,學校老師更是社區裡很重要的情緒出口與諮詢對象,所以與小林村共患難的小林國小,再重建後更加深入在地肌理,運用校本課程積極傳承大武壟族的民族文化,安排有關舞蹈、古謠、十字繡等民族課程,協助小林後代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源。
教務主任趙璿皓就以小林村傳統夜祭為例,他說,以前學校配合安排個表演活動就可以,現在可是全員動起來,每個環節都要參加。他說:『(原音)以前夜祭我們參與度就是下午去唱個歌、跳個舞就結束,現在我們都是全程參與,從早上的走標活動,下午的祭祖,晚上真正的祭典,老師整個一起參加。』
除了文化,災防也是小林國小現在很重視的教育主題,風災過後,社會捐輸了許多都市學校才會有的科技教具,例如,VR虛擬眼鏡還有互動式觸控投影等,學校就利用這些設備教育孩子土石流與地震的相關災防知識。
就算換了時光 仍是不變的小林記憶
有了新設備、大空間的小林國小早跟10年風災前的樣子完全不同,但山區學校面臨的招生問題也同樣在小林國小出現,全校僅28名學生的小林國小,正好反映小林村人口不斷流失的事實,儘管如此,小林國小依舊是村民很重要的心理標記。
在新的小林國小,只要抬頭望向遠方就可以看見當年崩塌的傷痛,但在村民堅持蓋回來的想法下,校舍外觀雖然改了、上學地點雖然換了,但這裡的老師還是一樣在這裡守護村民,約定好要繼續乘載下一代小林人的新記憶。
莫拉克十年 系列報導
系列1/消失危機進行式 等待歸人的小林村
系列2/重建・南橫・生命線
系列3/巨災淬煉防災新思維 國土強韌計畫永無止盡
系列4/失而復得的小林國小 要乘載小林人的新記憶
系列5/風災改變台北女孩教學路 守原鄉十年有成